作為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的中國需要這些資金。根據德意志銀行上月的報告,儘管2016年中國債券市場餘額大幅上漲32%,達到6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9.3萬億美元),但外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在岸債券占整個市場的比例卻降至1.3%。資金流入將有助於穩定人民幣,並鞏固中國的外匯儲備。
不少業內人士預計,在央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環境下,加之金融去槓桿的持續深化,持續多年的債券牛市正終結,債券市場利空因素增加,2017年債市擴容速度或大幅降低。
「2017年又是債市到期兌付的高峰期,將有約5.5萬億的信用債到期;除了兌付壓力大外,年初以來,信用債發行量急劇萎縮,這一趨勢恐怕還會持續一段時間,2017年債市的"熱度"會降不少。」一接近監管層人士對記者表示。
根據統計,2017年1~2月,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行的信用債規模較去年同期都下降過半,兩大市場信用債總發行規模同比大減65.37%。
東方金城國際信用評估公司首席評級總監裴永剛對記者表示,2017年前兩月信用債發行量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1~2月資金面整體維持了偏緊的態勢,資金成本持續上行,導致各信用等級的發行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二是受資金成本上行影響,推遲或取消發行的情況有所增加,1~2月共有57隻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占信用債類債券發行量的15%,去年同期該比重僅為6.1%。
上述原因的背後其實共同指向一個問題——市場流動性被收緊造成資金成本上升。
「前兩年市場流動性寬鬆推動債市持續走牛,對不少發行主體來說,發債比向銀行申請貸款更省錢。但是隨著債市去槓桿和流動性收緊等政策風向的轉變,發債的成本優勢不再明顯,不少企業轉而尋求銀行貸款。」北京一券商投行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央行近日公布的2月相關數據也反映出企業在尋求債券融資或銀行貸款之間的選擇。據2016-2021年中國債券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數據顯示,2月企業債券融資淨減少1073億元,同比多減2458億元,這已是債券融資連續3個月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企業貸款新增7314億元。
此外,在債券違約風險方面,裴永剛稱,在較為嚴密防範金融風險背景下,債券市場發展將趨於穩健,再現2016年違約潮的可能性較低,但受需求因素和產能結構性過剩等影響出現新的首次違約主體仍是大機率事件,需防範新的信用風險積聚,如部分中小房地產企業、地方財政實力較弱的區縣城投公司及投資於產能過剩行業的公司信用風險或將有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