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交通領域迎來革命性變革,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為核心的飛行汽車產業加速發展,成為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資本湧入的三重驅動,這一新興業態正從科幻概念邁向規模化應用。數據顯示,到2035年,我國載人eVTOL商業化運營收入將超3000億元,整機及供應鏈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然而,在技術疊代與場景落地過程中,仍需攻克續航、安全和成本等核心難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續航能力與輕量化是決定eVTOL能否實現商業化的核心指標。固態電池與碳纖維複合材料的突破性進展,正成為性能提升的關鍵推動力。2024年11月,億航智能完成全球首次eVTOL固態電池飛行試驗;寧德時代與峰飛航空合作推進凝聚態電池產業化,顯著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安全係數。在輕量化領域,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應用將機身重量降低至傳統汽車的三分之一,廣汽集團研發的飛行汽車GOVY AirJet通過90%碳纖維結構設計,續航里程提升至400公里。這些技術突破不僅優化了產品性能,還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與地方政府的戰略布局,正驅動eVTOL產業駛入快車道。2024年國內發生超60起融資事件,頭部企業如小鵬匯天、零重力等均獲得數億元級融資。國有資本通過產業基金形式參與產業鏈建設,多地政府設立專項投資基金支持低空經濟生態構建。傳統車企加速跨界融合:廣汽計劃投入超200億元布局飛行汽車;長安與億航合作推進首款產品試飛,預計2026年實現量產交付。據預測,到2035年,eVTOL將覆蓋城內通勤、醫療救援等六大場景,帶動萬億級市場空間。
儘管進展顯著,eVTOL商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電池能量密度需從當前的300Wh/kg提升至400Wh/kg以上才能滿足實際需求;航空級安全標準要求飛行器具備「故障可工作」能力,目前尚未完全達標;成本控制方面,既要達到汽車級量產價格,又需通過航空認證,兩者間的平衡仍待探索。此外,適航審定周期長達3年,遠超產品研發速度,亟需政策優化審批流程以加速技術落地。
總結
作為低空經濟的戰略支點,飛行汽車產業正重塑人類出行方式與城市空間格局。從材料創新到資本助力,再到場景拓展,產業生態已初具雛形。然而,要實現「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願景,還需在續航突破、安全驗證和成本優化上持續攻堅。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技術普惠進程加速,eVTOL有望成為第三次交通革命的核心載體,開啟三維立體智慧交通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