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國際金價持續走高,國內多家商業銀行同步收緊黃金積存業務的准入條件。光大銀行將定期投資起購金額從700元大幅提升至1000元,創下本輪調整幅度之最;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機構也相繼提高門檻,調整後多數產品最低購買額集中在8001000元區間。這一系列動作既是對金價突破歷史高位的響應,也是監管合規要求與市場風險管理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銀行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光大銀行於4月8日起將黃金積存定期投資起點從700元上調至1000元,單次調升幅度達42.85%,成為近期調整力度最大的機構。此前該行在2024年10月已將起購金額由600元提升至700元。其他主流銀行也同步跟進:
中國銀行自4月2日起將積存金最小購買額從700元增至750元,年內兩次上調;
建設銀行3月底將定期積存起點由700元調至800元;
招商銀行則分兩階段將起購標準從650元推高至750元。
調整後的新規則保留了追加投資的最小金額(如100元或200元整數倍),但首次投入門檻顯著抬升,反映出銀行對黃金市場波動風險的審慎態度。
根據《黃金積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黃金積存單位最小為1克。隨著國際金價站上3100美元/盎司,國內現貨黃金價格亦沖至747元/克(2025年4月數據),若維持原有起購金額,投資者可能因單價過高導致單筆購買量不足1克,觸發監管紅線。
銀行通過提高起購金額,既確保交易合規性,也規避了小額訂單在劇烈波動中帶來的清算風險。行業分析指出,此舉同時篩選出資金實力更強的客戶群體,降低業務運營成本與流動性壓力。
當前黃金市場呈現狂熱情緒:COMEX期貨與現貨價格接連刷新紀錄,社交平台相關話題討論量激增。部分投資者將黃金視為「避險港灣」,甚至計劃大幅加倉。但上海黃金交易所4月3日再度發布風險警示,強調近期地緣衝突、貨幣政策調整等因素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建議投資者控制倉位、理性決策。
銀行在公告中亦反覆提示:黃金價格易受突發事件影響出現劇烈波動,普通投資者需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制定策略。專家建議通過多元化配置分散風險,並避免跟風短期投機。
總結
商業銀行密集上調黃金積存起購金額,既是金價突破歷史高位的被動應對,也是主動優化風險管理、維護業務合規性的主動選擇。在市場熱度與監管框架雙重約束下,銀行需平衡客戶體驗與風控需求,而投資者則應警惕價格波動風險,在資產配置中保持審慎態度。未來隨著黃金價格走勢變化,相關產品的准入門檻或將進一步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