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日常生活和公共服務中廣泛應用。然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其背後的信息安全隱患也逐漸凸顯,公眾對隱私泄露的擔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正式發布並將於6月1日實施,為規範行業秩序、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國家網信辦聯合公安部發布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直面當前技術濫用問題。此前,商家違規收集人臉信息、存儲不當導致數據泄露的案例頻發,更有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信息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嚴重威脅個人信息安全。新規通過明確技術應用場景邊界和處理規則,有效遏制了技術濫用風險,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辦法》聚焦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強調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首先,在隱私保護方面,禁止在私人空間(如住宅內部)安裝識別設備,並要求驗證方式的「非唯一性」,避免用戶被強制依賴單一生物特徵認證;其次,在數據管理層面,鼓勵優先使用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等權威渠道進行身份核驗,減少企業自行存儲敏感數據的風險;此外,《辦法》還明確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需持續優化安全策略和技術防護措施。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在業或存續的人臉識別相關企業已超4900家,2025年新增企業約230餘家。從地域分布看,湖南省和廣東省占據先發優勢,分別擁有超過2700家和1200家企業。然而,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風險:司法案件涉及人臉識別企業的比例達6.42%,反映出部分企業在數據合規、安全防護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的出台,既回應了公眾對信息安全的核心關切,也為行業劃定了明確的行為紅線。通過規範驗證方式、強化企業責任、推動權威渠道合作等舉措,新規將有效降低信息泄露風險。未來,在技術創新與法律約束並行的框架下,人臉識別技術有望在保障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進一步釋放其服務社會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