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14年從廣州起家的遇見小面,在8年內將門店網絡擴展至內地374家及香港6家,以川渝風味為核心定位衝擊港股上市。這家在新消費浪潮中崛起的品牌不僅交出三年營收翻近三倍的成績單,更試圖通過下沉市場、特許經營和海外拓展構建增長飛輪。但在餐飲行業加速洗牌的當下,其高增速背後暗藏價格戰壓力與連鎖管理考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餐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遇見小面的財務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軌跡:2022年收入4.18億元,次年翻倍至8.01億元,2024年進一步增至11.54億元,複合增長率達66.2%。與之對應的是門店數量的幾何級擴張——三年間從170家增至360家,單年開店數從43家激增至120家。這種增長動能源於其特許經營模式的有效複製:截至2024年底,特許經營餐廳已達81家,占總門店比例超22%,成為擴張主力。
品牌選擇將增長重心轉向低線城市,通過差異化模式實現滲透。直營體系持續深耕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占比從2022年的92%降至2024年的68.8%),而特許經營模式則重點覆蓋下沉市場——2023年新增的35家特許店中半數位於二線以下城市,這一比例在2024年進一步擴大至57%。同時推出"區域特許經營"新策略,吸引具備本地資源的大加盟商參與運營。
餐飲行業普遍面臨的價格戰正傳導到麵食賽道:遇見小面單客消費金額連續三年下滑,從2022年36.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為應對消費者敏感度提升,門店SKU增至3040個,除招牌小面外新增冒菜、擼串等品類,但這種策略加劇了與黃燜雞米飯、蘭州拉麵等平價快餐的同質化競爭。
繼中國香港市場試水成功後(6家門店),品牌計劃2025年前在新加坡開設首店。然而海外拓展面臨多重考驗:東南亞餐飲市場的口味偏好差異可能導致產品本地化適配困難,疊加供應鏈管理成本上升風險。相較於國內單店7090萬元的投入,在陌生市場初期試錯成本可能更高。
加速開店的同時需警惕門店存活率:2024年關店數增至12家,雖低於新開數量但反映運營壓力上升。特許經營體系的質量管控成為關鍵——如何平衡標準化輸出與區域靈活性,避免因加盟管理鬆散導致的品牌口碑下滑,將是決定規模化能否持續的重要因素。
總結來看,遇見小面憑藉精準的細分賽道定位和資本加持,在中式快餐紅海中開闢出差異化路徑。但餐飲行業高周轉特性決定了其增長可持續性仍需經受考驗:在消費復甦乏力背景下,如何平衡門店擴張速度與單店盈利能力、維持產品創新力以抵禦價格戰衝擊、以及海外市場的風險控制能力,將成為決定這家即將上市的連鎖品牌能否跨越成長陷阱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