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近期迎來新進展,針對城市公共服務人員的住房需求,相關部門提出了多項具體措施。這些舉措不僅聚焦於新畢業大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還特別關注快遞、配送、家政、環衛等群體的居住問題,旨在通過多元化住房供給,提升城市基礎服務人員的居住條件。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快遞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北京市明確提出,將針對城市公共服務人員的特點,開展「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試點項目。這一項目將定向為快遞員、配送員、家政人員、環衛工人等群體提供租賃房源,滿足他們「一間房、一張床」的多元化住房需求。這些群體由於收入相對較低,往往難以承擔整租中小戶型的費用,多選擇城中村自建房或群租房等低成本居住方式。然而,這類房源普遍存在安全隱患和生活便利性不足的問題。通過定向租賃住房供給,既能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也能為城市基礎服務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為緩解新畢業大學生的住房壓力,北京市計劃在中心城區和平原新城各區提前謀劃,每區選取不少於300套(間)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賃房源,並在畢業季啟動面向在京就業創業的應屆新畢業大學生的租賃工作。這一舉措旨在為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提供價格合理、交通便利的居住選擇,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還明確提出,到2025年末,力爭將公租房備案家庭保障率提高到85%。其中,2024年底前,對低保、低收入、重殘、大病家庭將實現依申請「應保盡保」,加快解決公租房輪候家庭的住房困難。這一目標的實現,將通過盤活存量房源、適度新增建設等多種方式完成。具體而言,北京市計劃通過新建、存量商業辦公用房改建、廠房改造、社區配套用房轉化以及統籌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設等途徑,全面完成「十四五」時期建設籌集4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任務,其中2023年全年建設籌集5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萬套(間)。
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租金水平被限定為市場租金的80%,這一政策有效發揮了平抑房租的槓桿作用。其目標群體主要鎖定在城市新青年、北漂服務人員等暫不具備購房能力的群體,核心邏輯在於兜底基本居住需求與安全底線。通過這種方式,既緩解了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壓力,也為城市住房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持。
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新舉措,充分體現了對城市公共服務人員和新畢業大學生等群體的關注。通過定向租賃住房供給、提升公租房保障率、優化房源籌措方式等措施,不僅改善了這些群體的居住條件,也為城市基礎服務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未來,隨著住房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將從中受益,逐步實現從兜底到普惠的住房保障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