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3年前4個月,我國對外貿易展現出結構性調整與增長潛力並存的特點。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以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保稅物流為代表的多元化貿易方式共同發力,推動進出口規模保持穩定,同時凸顯出國內產業鏈升級與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的積極信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貿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前四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額達9.05萬億元,占整體外貿比重的64%,延續了其作為核心引擎的角色。儘管整體增速僅為0.6%,但出口端表現亮眼:5.53萬億元的出口規模同比增長7.3%,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而進口則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和國內需求調整影響,下降8.4%至3.52萬億元。這一分化趨勢表明,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我國正通過優化貿易結構增強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為2.54萬億元,同比增長6.6%,占外貿總值的18%。其中出口增長5.5%至1.58萬億元,進口更是以8.4%的增幅突破9605億元。數據表明,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成效初顯,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逐步提升。加工貿易進出口雙增的背後,既反映企業通過技術升級鞏固產業鏈優勢,也體現了政策對出口導向型產業的支持效果。
以保稅物流為代表的新型貿易方式持續發力,前四月實現2.04萬億元的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長7%。值得關注的是,其出口額達8474.8億元,增速高達17.7%,遠超進口端1.19萬億元、增長0.6%的表現。這一數據凸顯保稅物流在跨境電商、全球維修等新業態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成為推動貿易模式創新的關鍵力量。
綜合來看,前四個月的外貿數據表明,我國通過深化貿易結構改革,有效平衡了傳統與新興動能的發展需求。儘管面臨國際市場需求收縮壓力,但多元化貿易方式共同發力的局面為全年穩外貿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需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強化產業鏈韌性,以應對複雜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