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機械 資訊詳情
美的布局人形機器人:平衡創新與落地的三線戰略
 人形機器人 2025-05-13 12:00:28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中,20支戰隊競逐21.0975公里賽道,冠軍用時2小時40分42秒完成挑戰。這一場景折射出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也暴露出其商業化落地的現實難題——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路徑?作為全球家電巨頭,美的集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通過核心零部件攻關、家電智能化改造與全人形機器人的梯次布局,在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間構建動態平衡。

  一、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平衡之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未來智能社會的關鍵載體,但其商業化進程面臨技術成熟度與場景適配性的雙重挑戰。美的選擇「三條腿走路」:

  1. 核心零部件先行:通過自主開發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部件,掌握供應鏈主動權;

  2. 家電機器人化滲透:將機器人模塊嵌入現有產品線,在智能家居場景中驗證技術可行性;

  3. 全人形機器人攻堅:整合前兩者的技術積累,向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終極目標邁進。

  這一策略的核心邏輯在於風險分散與資源協同。例如,美的荊州洗衣機廠已引入首代人形機器人「美羅」進行產線實習,通過工業場景的真實反饋優化技術路徑,同時為消費級應用儲備經驗。據財報顯示,美的集團資產規模超過6000億元(2024年數據),龐大的產業基礎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試驗場與數據源。

  二、從實驗室到場景:落地應用的關鍵路徑

  人形機器人賽道存在兩大極端觀點:一方質疑其商業價值,另一方高估技術突破速度。美的的回應是聚焦「需求牽引」——即以真實場景痛點定義技術研發方向。例如:

  在家電領域,通過語音交互與大模型能力升級,實現設備的自主操作;

  工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逐步替代重複性高、精度要求嚴苛的任務;

  消費端則探索家庭服務等差異化需求。

  「真正的技術突破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解決用戶痛點。」美的的研發體系強調,場景應用的深度決定了技術疊代的速度。當前,核心零部件量產計劃被設定為2~3年目標,家電機器人化產品已進入快速落地階段,而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則需要更長時間的技術沉澱。

  三、研發體系的高效協同機制

  面對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美的構建了三層技術管理體系:

  1. 研究一代:攻關底層核心技術(如AI算法、動力系統);

  2. 儲備一代:整合模塊化能力,形成可復用的技術平台;

  3. 開發一代:針對明確市場需求推進產品化。

  同時,通過橫向拉通與縱向打通實現資源優化:

  橫向協同指集團層面統籌共性技術攻關(如大模型),避免重複投入;

  縱向貫通則確保市場洞察直達研發端,並與製造環節聯動保證可落地性。

  為提升效率,美的近期推行「以簡化促增長」策略,包括精簡研發項目數量、縮短決策鏈條,並強化AI工具在流程中的應用。「創新需要體系支撐,而非單純依賴人力『內卷』。」這一理念貫穿於其組織架構改革中,例如成立跨部門特別行動隊快速響應需求。

  四、突破與效率並重的戰略選擇

  與初創公司相比,美的的規模優勢在於場景資源與供應鏈整合能力;而挑戰則來自組織慣性帶來的靈活性不足。為此,美的在保持工業機器人(如庫卡業務)既有競爭力的同時,通過逆嚮導師制等機制引入年輕團隊思維,並嘗試將「工作生活平衡」納入企業文化。

  數據顯示,美的AI研究院早在5年前已布局相關技術,2017年併購庫卡為後續積累經驗。這些歷史投入如今成為其人形機器人戰略的基石。「未來五年是關鍵窗口期。」美的通過三線並進策略,在探索通用型機器人可能性的同時,確保短期回報與長期價值間的動態平衡。

  總結: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方向

  從半程馬拉松賽場到工業產線,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既充滿想像力又面臨現實約束。美的的路徑選擇揭示了一個核心邏輯——通過分層技術布局、場景驅動研發與組織效能優化,在突破性創新與商業化落地間找到最優解。其實踐表明:當企業將長期技術研發能力與短期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時,不確定性不再是障礙,而成為培育差異化競爭力的土壤。這一模式或為傳統製造企業轉型智能賽道提供重要參考。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人形機器人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