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北京時間5月12日深夜,美國總統簽署行政令推動"最惠國定價"政策,要求美國患者享受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當的藥品價格。這一舉措引發全球醫藥產業震動,國內創新藥板塊在次日開盤出現劇烈波動後快速修復。當前中國創新藥企業正加速向美國市場滲透,已有7款產品通過FDA審批,在美臨床試驗數量突破350項,政策變動將直接影響行業出海戰略與商業布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藥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地時間周一晚間簽署的行政令要求美國患者獲得與他國相當的處方藥價格,直接衝擊跨國藥企定價體系。該政策不僅導致A股及港股創新藥板塊12日早盤集體下跌,更暴露出中國創新藥企業對美依賴現狀——某龍頭企業核心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額占比超50%,其2024年美國區營收同比增長達107.5%。政策實施後,美國仿製藥准入門檻降低,將加速生物醫藥市場的競爭重構。
數據顯示,從2007至2023年間中國藥企在美國共開展691項創新藥物臨床試驗,並有7款產品成功獲批上市。其中BTK抑制劑類藥物在美銷售額突破百億人民幣,顯示出國產創新藥的顯著競爭力。但新政可能直接壓縮已在美銷售企業的利潤空間,某龍頭公司核心產品的美國市場收入占比超過半數,政策執行力度將直接影響其估值模型。
分析人士指出,已實現商業化的頭部企業面臨雙重壓力:既要應對潛在的價格擠壓,又要維持高增長預期下的資本市場表現。而尚未進入美國市場的研髮型企業則呈現"利弊並存"態勢——儘管可能遭遇利潤壓縮,但其低成本優勢反而可能成為跨國藥企尋求合作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2023年FDA加速審批的仿製藥通道已使生物類似藥准入效率提升40%,這為具備成本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切入點。
儘管政策效果存在不確定性,但美國醫藥市場的特殊地位仍促使中國創新藥企持續加碼布局。當前跨國藥企52%59%的核心收入來自美國市場,新政或將推動其通過技術轉移、合作研發等方式強化本土供應鏈。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在保持研發投入強度的同時,需動態評估政策風險與商業機會的平衡點。
總結:川普簽署的藥品定價行政令猶如一柄雙刃劍,既可能壓縮在美銷售企業的利潤空間,又為具備成本優勢的研髮型企業開闢新的合作窗口。中國創新藥企需要密切關注政策實施細則,在保持技術競爭力的同時優化全球化布局策略。隨著全球醫藥產業鏈加速重構,企業需在價格博弈、市場准入與研發投入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方能在變局中把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