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3月安徽銅陵高速路段的一起交通事故,將小米SU7電動汽車推上輿論風暴中心。三名年輕乘客在碰撞後電池爆燃中不幸遇難,這場悲劇不僅暴露了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隱患,更折射出車企在技術宣傳、危機應對和ESG管理上的多重短板。事故後續引發的輿情震盪與監管政策調整,為全行業敲響警鐘。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電動車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該起事故中,車輛在高速碰撞後發生劇烈燃燒,遇難者家屬指控"車門鎖死阻礙逃生""電池防護失效加速火勢"等問題。儘管小米回應稱符合國家標準並提交行駛數據,但檢測過程的不透明性加劇了公眾質疑。數據顯示,涉事車型搭載的NOA系統雖宣稱可實現"全程0接管",實則仍屬於L2級輔助駕駛技術範疇。行業專家指出,車企在極端場景(如夜間施工路段)的技術驗證存在盲區,過度依賴實驗室數據而忽視真實路況測試。
小米SU7上市初期曾高調宣稱"2024年進入智能駕駛第一梯隊",其NOA功能被描述為具備複雜場景處理能力。但事故現場數據顯示,系統在檢測到前方施工路障時僅給駕駛員13秒反應時間,遠超人類安全響應閾值。這種技術宣傳與實際表現的斷層,在工信部新規出台後尤為凸顯——監管部門明令禁止使用"自動駕駛""高階智駕"等誤導性表述,並要求車企嚴格標註系統邊界。
事故發生後,小米初期應對被指"機械化回應"。家屬質疑關鍵證據(如完整EDR數據)未及時公開,補償方案模糊不清,直到警方協調才安排會面溝通。對比行業標杆企業的信息透明度與情感修復能力,小米在危機公關中的表現明顯滯後。ESG評級顯示其社會總分僅66.2(B級),治理評分40.4(C級)的短板在此事件中被放大。
事故餘波未平,小米SU7 Ultra車型又被曝出選裝件欺詐。價值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實為裝飾部件,成本不足萬元;OTA升級限制車輛馬力並要求用戶"刷賽道成績解鎖性能"的操作,被指侵犯消費者選擇權。目前已有超400名車主發起維權,主張"退一賠三"訴求。
小米事故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普遍存在的矛盾:在追求市場擴張速度時壓縮技術驗證周期,在營銷創新中模糊輔助駕駛邊界。數據顯示其以年交付35萬輛目標快速推進,研發周期被顯著縮短。專家建議車企需重塑"安全優先"理念:延長極端環境測試周期(如高寒高溫場景),建立供應商動態評價機制,並將ESG指標納入高管考核體系。
總結
安徽銅陵的這場悲劇警示行業:智能駕駛技術發展必須堅守生命安全底線,企業宣傳要與實際技術能力匹配。小米汽車暴露的產品缺陷、危機管理漏洞及ESG治理短板,折射出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間的失衡。未來車企需將ESG理念深植戰略內核,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築牢"人命關天"的安全防線。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建立可持續的行業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