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總標題包含"運輸"且不重複原表述)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如何高效監管大宗貨物運輸成為口岸發展的關鍵課題。遼寧自貿試驗區營口片區以數位化改革為突破口,在全國首創進境糧食後續監管新模式,通過構建智能化監管體系破解傳統作業痛點,實現了通關效率與企業效益的雙提升。這一創新實踐不僅優化了區域營商環境,更為大宗商品貿易領域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範本。
過去,進境糧食調運需經多環節人工核驗:海關人員需赴現場監管每批次作業,運輸車輛須提前集中檢查,企業平均等待時間長達數小時。新模式依託數字綜合服務平台新增的糧食監管模塊,將傳統"線下跑腿"升級為"線上秒批"流程。企業通過平台提交調入調出申請後,系統即時觸發智能審核程序,海關在線核驗通過即可啟動運輸作業,審批時效從幾小時壓縮至數秒級。據測算,運輸車輛平均等待時間縮短90%,全年可累計釋放運力超3萬車次。
新模式構建起"視頻實時傳輸+數據自動抓取"的智能監管閉環:海關人員通過調閱倉儲區、裝卸點位的高清監控畫面,可同步查看糧食裝卸進度、運輸車輛狀態等關鍵信息。系統還打通了與大連、鮁魚圈口岸的跨關區數據通道,異常情況處置效率提升70%以上。運行數據顯示,在查驗頻次下降80%的同時,通過調運數據與視頻流的實時比對,貨物短重、摻雜等風險識別準確率反而提升了45%,形成"管得住、檢得准、放得快"的監管新範式。
改革紅利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真金白銀:新模式實施後,進境糧食運輸車輛實現隨到隨檢。每輛車單程可節省1天時間,油費、人工等成本降低1500餘元,同時釋放運力創造額外收入2000元以上。以營口片區年均30萬標箱的糧食運量計算,全年可為本地運輸企業減負增效超百萬元。某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車輛周轉率提升了40%,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兩不誤"。
該模式通過重構監管邏輯與技術架構,在保障國門安全的前提下,創造了多方共贏的貿易環境:企業運營成本下降25%,海關人力投入減少60%,港口周轉效率提升30%。下一步,營口片區計劃將區塊鏈技術引入糧食溯源體系,並擴展至大豆、玉米等全品類農產品運輸監管,打造"數字孿生"口岸管理平台。
總結
從人工現場查驗到雲端智能監管的跨越,標誌著我國口岸貿易便利化邁入新階段。遼寧自貿試驗區營口片區通過技術創新破解傳統監管痛點,在提升糧食運輸效率的同時築牢質量安全防線,為大宗商品貿易領域數位化轉型樹立了標杆。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更為全國同類口岸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範本,展現了制度型開放在新時代的實踐價值。(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