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各地政府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快閒置低效用地盤活進程,專項債券正成為推動土地市場活躍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截至2025年5月20日的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通過專項債支持的土地收購項目呈現爆發式增長,涉及數量及資金規模均創下近年新高,反映出地方政府加速存量資源整合的決心與行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土地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截至今年5月20日,全國公示擬使用專項債收回或收購的存量閒置土地已接近3000宗,總面積超1.33億平方米,總金額突破3500億元。這一數據表明,專項債正成為地方政府破解土地資源錯配難題、激活「沉睡」資產的核心工具。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及中部省份在項目數量和資金規模上表現尤為突出,反映出地方財政對存量土地再利用的迫切需求。
分月度來看,土地收購專項債的使用節奏呈現加速態勢:今年1—2月各地公示地塊393宗,涉及金額580億元;進入3月後政策落地明顯提速,當月新增超830宗地塊,金額達1000億元;4月更實現跨越式增長,單月公示數量突破1500宗、金額超1700億元,遠超前三個月總和。這一數據變化顯示,專項債的定向支持政策正從試點探索轉向全面鋪開階段,地方政府在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執行力持續增強。
通過專項債收購閒置土地,不僅有助於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還能為後續產業升級和基建投資提供空間載體。例如,盤活低效工業用地可直接釋放優質產業承載空間,而商住用地的再開發則能穩定地方財政收入與房地產市場預期。當前3500億元的資金規模已形成顯著示範效應,預計未來專項債將更廣泛應用於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領域,成為「以地興城、以產促效」的關鍵抓手。
總結
從數據趨勢可見,2025年開年以來全國範圍內專項債支持的土地收購力度持續加碼,政策執行效率顯著提升。這種快速響應既體現了地方政府對存量資源盤活的重視程度,也反映了財政工具創新在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中的核心作用。隨著更多項目的落地實施,專項債將加速釋放土地經濟價值,為區域發展注入持久動能。未來需進一步關注資金使用效益與項目後續開發進度,確保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