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團體標準(T/CIE 298-2025)標誌著人形機器人領域迎來關鍵性突破。這一由國內多家創新中心聯合主流企業及科研院所共同制定的標準,填補了全球在人形機器人能力評估體系上的空白,為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場景應用提供了統一的衡量標尺,加速行業標準化進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場景,但缺乏統一的技術語言和評價體系成為制約其規模化發展的瓶頸。此次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通過整合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成熟經驗,並針對人形機器人的複雜環境適應性、多模態交互等特性進行創新設計,構建了科學化的分級框架。該標準的推出不僅有助於企業明確研發方向、優化測試流程,也為行業監管和市場推廣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標準的核心內容是「感知認知(P)、決策學習(D)、執行表現(E)、協作交互(C)」四大能力維度組成的綜合評估模型,並基於此劃分出L1-L5的智能化等級。具體而言:
每個維度均按照功能複雜度和自主性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L1代表基礎自動化控制,而L5則指向完全自主的智能化表現。這一分級體系既體現了技術演進路徑,也為不同階段的產品定位提供了明確指引。
該標準的落地將對人形機器人在教育、醫療、物流等領域的應用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在L3級以上的機器人可承擔複雜服務任務(如手術輔助或高危環境作業),而低等級產品則更適合基礎場景(如家庭清潔或展廳導覽)。此外,分級體系有助於投資者和用戶更精準地評估技術成熟度,推動市場規範化發展。
此次標準由北京、上海、浙江三地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牽頭,並聯合主流企業和科研力量共同完成。通過跨區域協作與產學研聯動,既確保了技術路線的先進性,也兼顧了實際落地需求。未來,該體系有望擴展至國際領域,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通用語言」。
總結
《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標準的發布,不僅是我國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的里程碑式成果,更為全球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範式。通過科學的四維五級框架,標準有效解決了技術評價碎片化問題,為產品研發、場景適配及產業協同創造了新的可能性。隨著這一標準的推廣實施,人形機器人將在更多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