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6月8日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兩大貨櫃樞紐洛杉磯港與長灘港正面臨顯著運營挑戰。受關稅政策持續衝擊和市場需求波動雙重影響,港口吞吐效率、就業穩定性及區域經濟關聯度均出現結構性變化。本文基於近期行業動態,聚焦核心數據並分析其潛在連鎖效應。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港口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最新統計顯示,洛杉磯港在5月處理的貨櫃運輸量較預期減少約四分之一。這一降幅反映出美國進口需求持續走弱對港口業務的直接影響。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港口作業訂單數量已跌至歷史低位——過去兩周內,25個工作班次中每個班次僅能提供733個碼頭操作任務,而正常運營狀態下日班與夜班分別應有1700-2000和1100-1400份工作訂單。這種訂單量的斷崖式下跌直接導致港口工人平均工作時長縮減。
儘管碼頭工人尚未面臨大規模失業,但崗位供需失衡問題已顯現。目前約有1575名碼頭操作人員需競爭有限的工作訂單,實際可用任務僅能滿足當前勞動隊伍規模的46%。這種「半閒置」狀態不僅影響從業者收入穩定性,也對港口長期運營效率形成潛在威脅。相關數據顯示,港口行業就業率正經歷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最嚴峻的下滑趨勢。
以洛杉磯港和長灘港為核心的物流網絡,其活動放緩已波及方圓50公里內的商業生態。港口周邊小企業主反饋顯示,依賴貨運從業人員的餐飲、零售等服務業客流量同比減少30%以上。這種連鎖反應進一步加劇了區域經濟的不確定性,突顯出港口作為地區經濟支柱的關鍵作用。
行業分析指出,6月運營數據預計仍將處於歷史低位區間。隨著供應鏈調整周期延長和國際貿易環境複雜化,港口企業需在倉儲優化、數位化轉型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應對長期挑戰。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困境可能倒逼港口與貨主建立更靈活的合作機制,探索自動化技術應用等創新路徑。
總結:
2025年開年以來,美國西海岸兩大門戶港口的運營數據持續釋放行業預警信號。貨運量驟降、勞動力閒置及區域經濟聯動性減弱構成三重壓力,反映出全球貿易格局調整對實體產業的深層影響。儘管短期內恢復難度較大,但此次危機也為港口智能化升級提供了重要契機——通過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重塑競爭力,將成為未來市場突圍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