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船舶運輸行業中,噪聲職業病問題已成為影響船員健康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船舶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運輸規模的持續擴大,船舶噪聲對船員健康的潛在威脅愈發凸顯。本文通過對船舶噪聲的產生源、傳播特性、危害現狀以及防控策略的深入分析,旨在為船舶運輸行業的職業健康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2025-2030年中國船舶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船舶噪聲是指船舶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聲音的總和,通常以聲壓級(dB)來衡量。航行中的船舶噪聲通常達到80~110dB,遠高於陸地工作環境的噪聲水平。噪聲頻率範圍廣泛,從低頻到高頻均有分布。由於船舶的特殊工作環境,船員往往需要長時間暴露在這種高強度噪聲中,增加了健康風險。
船舶噪聲的產生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機與輔機運轉噪聲
船舶市場現狀分析提到船舶主機作為核心動力設備,在燃燒做功和機械傳動過程中產生持續低頻轟鳴,聲壓級常超100dB(A)。輔機(如發電機、空壓機等)數量多、分布廣,運行時產生高頻噪聲,與主機噪聲交織,在機艙狹小空間形成複雜的噪聲場。船員日常巡檢、設備維護作業時,近場暴露聲壓級可達110dB(A)以上,遠超職業接觸限值。
(二)螺旋槳與水流噪聲
螺旋槳高速旋轉切割水流,引發空泡現象,產生脈衝式高強度噪聲。尤其在船舶高速航行、重載工況下,低頻噪聲可穿透船體結構向艙室傳播,聲壓級達90~105dB(A)。船員居住艙室、工作間臨近船尾部分受影響顯著,睡眠、休息時段亦難以避免干擾,長期累積噪聲暴露劑量攀升。
(三)通風與空調系統噪聲
為保障艙內空氣流通與溫濕度調節,船舶通風、空調設備持續運行,風機運轉、風道氣流摩擦產生寬頻噪聲。在通風管道沿線及出風口周邊區域,聲壓級普遍處於80~95dB(A)。雖單台設備噪聲看似「可控」,但多系統協同運行、疊加效應下,船員日常起居、工作活動頻繁處噪聲水平不容小覷。
(四)工作活動噪聲
工作活動噪聲包括貨物裝卸噪聲、設備維護噪聲和人員活動噪聲。貨物裝卸噪聲主要來自起重機、輸送帶等設備的運行,具有間歇性和高強度的特點。設備維護噪聲包括敲擊、打磨除銹等作業產生的噪聲,而人員活動噪聲則包括腳步聲、談話聲等。以某拖船80%~85%負荷噪聲實測值為例(見表1),不同區域的噪聲水平差異顯著。
船舶噪聲的產生機制主要包括機械振動、流體動力和空氣動力三個方面。機械振動噪聲是由船舶機械設備運轉時產生的振動通過結構傳遞而產生的。流體動力噪聲是由船體與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體在管道和設備中的流動產生的。空氣動力噪聲則是由氣流通過通風系統、排氣口等產生的。船舶噪聲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空氣傳播和結構傳播。空氣傳播是指噪聲通過空氣介質直接傳播,主要影響船上人員。結構傳播是指振動通過船體結構傳遞,可能引起遠場噪聲輻射。影響船舶噪聲傳播的因素包括船體結構、設備安裝方式、環境條件等。船體結構的材料和設計會影響噪聲的傳播和衰減。設備的安裝方式,如減振措施的使用,會影響結構傳播噪聲的強度。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會影響水下噪聲的傳播特性。
船舶噸位是影響噪聲職業病危害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大型船舶的噪聲水平高於小型船舶。工作環境和崗位也是影響噪聲暴露的關鍵因素。機艙、甲板等區域的噪聲水平通常較高,而駕駛台、生活區等區域的噪聲水平相對較低。輪機員、水手等崗位的從業人員往往面臨更高的噪聲暴露風險。個人防護意識和措施的實施情況直接影響噪聲職業病的發生。研究表明,正確使用耳塞、耳罩等個人防護裝備可以顯著降低噪聲暴露水平。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從業人員防護意識薄弱,防護措施執行不到位,增加了噪聲職業病的發生風險。此外,工作時間和暴露時長也是影響噪聲職業病危害的重要因素,長期在噪聲環境中工作的從業人員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
(一)聽覺系統損傷
長期暴露於船舶高強度噪聲環境,內耳脆弱的毛細細胞遭受「衝擊」,持續機械振動刺激致毛細胞受損、凋亡,聽覺感受器功能減退。初期表現為高頻聽力下降(4000~8000Hz頻段),船員對尖銳哨聲、警報聲感知遲鈍。隨病程進展,累及語言頻率(500~2000Hz),日常交流障礙漸顯,嚴重時發展為不可逆的職業性噪聲聾,聽力損失超25dB(A),極大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
(二)非聽覺系統影響
噪聲引發船員交感神經興奮,體內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分泌失衡,導致血壓波動、心率加快,長期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睡眠時段受噪聲干擾,睡眠結構碎片化、深度睡眠減少,引發神經衰弱、焦慮抑鬱等精神障礙,疲勞感加劇,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增加船舶航行安全風險。
(一)工程技術局限
船舶設計建造初期,雖考慮降噪需求,但受限於空間布局、重量成本約束,隔音減振結構優化不足。例如,機艙圍壁材料吸音係數低、減振基座設計簡易,難以有效阻隔、削減噪聲傳播。老舊船舶改造升級難度大,設備更新與結構改造需巨額投入、長時間停航,船企積極性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