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食品 資訊詳情
港府擬解禁日本核災食品 食品公司:短期不進口
 食品 2018-01-01 09:00:18

  自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泄漏事故後,港府禁止進口來自福島、茨城、栃木、群馬和千葉五個縣的所有蔬菜、水果、奶類飲品及奶粉。據香港《星島日報》6日報導,食物及衛生局5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只要取得日本的出口商證明書及輻射證明書,千葉、群馬、茨城及栃木縣的農產品及奶類製品便能進口香港。對此,不少香港超市和返點反應謹慎。

  官員解釋稱,在福島核事故後,食安中心檢驗超過49萬個日本食物樣本,無一超出食品法典委員會指引限值;而根據日本數據,2013年起上述四縣的食品輻射水平也沒有超出限值,況且全球27個經濟體已解除相關禁令。不過為平衡公眾疑慮,將繼續禁止福島食品進口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強調,港府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針對港府擬解禁核災食品,永富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錦輝稱,解禁的千葉縣主要生產蘿蔔、白菜和枇杷果,茨城及栃木出產西紅柿、番薯和椰菜,而香港蔬果主要來自內地,整體而言解禁對本港影響不大。他說,港人在核事故後對日本蔬果的信心「跌至近乎零」,經過多年努力才漸漸重建信心,即便他們進口的是遠離核污染區的蔬果,如九州島、熊本等,仍有顧客詢問產地,因此短期內不會進口四縣產品。大型日式超市一田及AEON均稱,暫未計劃引進該四縣的解禁產品。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反對解禁,稱放射性輻射物質銫-137的半衰期至少30年,即使食品沒有超出標準,但很難確保完全沒有受輻射污染,市民也難以分辨食品來源地。她說,內地及台灣仍禁止日本多個縣的食品進口,香港不應放寬。不過放射性物質專家鄭結文表示,核災污染物碘-131、銫-134等屬易揮發物質,在事故發生早期已揮發,還有一些可溶性物質隨環境轉變,可被雨水沖刷或轉移至更深的泥土中,相信該四縣食品現在的輻射影響很低。《東方日報》6日稱,不少海外地區都陸續解除或放寬對日本食品的進口禁令,包括澳大利亞、歐盟、美國及新加坡等。過去三年,這些地方並未發布有關日本食品樣本放射性水平超標的信息。

  據了解,香港是日本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地。日本領事館的資料顯示,去年日本供港的農產品及食物達1877億日元,約合134億港元,占日本出口市場的23.3%。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食品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