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政策下節能環保是重中之重,從目前的的政策來看,十三五明確規定淘汰的機組容量目標是煤電落後產能的最大推動力。2008年煤電行業發展以來,一直處於全行業虧損的情況,去年的虧損更是達到了一個最新高度,有人認為新能源的擠壓和電力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煤電行業長期虧損。下面跟隨筆者來看一下煤電行業市場現狀以及煤電行業虧損原因。
目前30萬級及以下機組容量占比約20%,煤電機組近1.5億千瓦,由於部分機組目前尚承擔民生供熱責任,且機組替代的周期約需1-2年,因此預計此部分機組淘汰大機率會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但也不排除國家採取與目前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強度相當的政策和措施的可能性。
就目前的政策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十三五」期間將繼續淘汰火電落後產能2000萬千瓦,其中2016年淘汰目標為491.8萬千瓦,2017年淘汰400萬千瓦以上,2018-2020年均淘汰容量將超過400萬千瓦。除政策明確規定淘汰的機組容量目標外,能效與環保也有可能成為「硬約束」,成為煤電落後產能淘汰的最大推動力。
目前,「去產能」已初見成效,2017年煤電淨增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左右,較2016年減少1700萬千瓦,新增裝機占比顯著回落,利用小時同比降幅收窄;煤電投資同比下降4.7%。雖然行業新增裝機量較少,但是行業本身總的裝機量一直處於上升的勢頭,截止2017年年底,煤電行業的總裝機量達到9.9億千瓦。
煤電博弈之下,今年前三季度,煤炭和煤電企業的境遇可謂「冰火兩重天」。一邊是煤炭企業數錢數到手抽筋,一邊是煤電企業賠錢賠個底掉。由於煤電是我國電力安全的壓艙石,為了保障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在煤炭價格這些年一路飆升之際,煤電企業即便是虧錢也得滿負荷運行。長期下來一些煤電企業早已資不抵債,依靠集團擔保、委貸維持生存,發電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長期高位運行,旗下電廠有的甚至被關停、破產。
關於煤電行業長期虧損的原因,有人指出是電力行業產能過剩,新能源擠壓生存空間造成的,其實真正的原因還在於煤炭的市場化、期貨化。我國電力過剩是相對的,工業生產領域拉閘限電基本上是常態,人均用電水平與西方已開發國家差距依然很大,在供電側我們對電的需求空間依然很大。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速雖然很大,但是其發電占比並不高,對煤電的衝擊微乎其微,不存在擠壓煤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