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加速推進,在新能源大規模接入背景下,煤電作為基礎電源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國家近期出台的新一代煤電升級方案,通過技術標準升級與市場空間擴容,為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提供了關鍵支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煤電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明確將從深度調峰能力、響應速度和能耗效率三個維度提升煤電機組性能。該方案直接呼應了去年發布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規劃,通過制度性安排強化煤電在新能源消納中的調節作用。政策體系的完善標誌著我國正加速構建"風光為先、煤電托底"的能源供給新格局。
實施方案提出的具體指標要求具有顯著進步意義:深度調峰能力需達到40%60%負荷範圍持續運行,一次調頻響應時間壓縮至30秒以內,單位供電煤耗降低5%以上。這些量化標準不僅為行業提供了清晰的技術改進方向,更通過能耗約束倒逼企業採用先進燃燒控制、快速啟停等創新技術。預計到2027年,全國將形成覆蓋80%現役機組的改造網絡。
據測算,未來三年我國火電靈活性改造規模有望保持每年1.6億千瓦的增長態勢,對應市場規模達100200億元/年。這一數字背後反映的是設備更新換代的巨大需求——包括汽輪機變頻系統升級、智能控制裝置安裝以及儲能耦合等配套工程。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相關技術供應商和工程服務商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總結來看,此次煤電升級改造不僅關乎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更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之一。通過提升存量機組的靈活性調節能力,在保障能源供應可靠性的同時,為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創造更大消納空間。隨著政策落地和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煤電將完成從單純發電主體向系統調節樞紐的角色轉變,持續釋放其作為新型電力系統重要支撐的價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