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我國食糖生產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甜菜生長於溫帶地區。作為重要的食糖生產國和消費國,糖料種植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產量和產值僅次於糧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我國食糖產銷量僅次於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統計,我國食糖產量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以前,我國食糖產量在600~800萬噸之間,消費量基本維持在800萬噸左右,食糖生產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大多數年份依靠食糖進口來彌補。2003年以來,我國食糖產量、消費量均超過1000萬噸,產銷基本平衡。國際上大多數已開發國家製糖是採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製糖生產方法,即「田間糖廠(產出半成品的原糖)+精煉糖廠(產出精製糖)」生產方式,先是生產原糖,然後再回溶生產精煉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廠生產原糖,然後供給精煉糖廠進行精煉生產並作為飲食用糖供應市場,在國際貿易中也是以原糖為主。我國糖廠幾乎全部採用一步法生產,即糖廠通過甘蔗榨汁、沸騰濃縮、中心分離、提煉等工藝一次性直接生產出日常消費的白糖,所以我國食糖市場流通和消費的基本都是白糖。與二步法相比,我國一步法生產的一級白砂糖只相當國際耕地白糖的標準,質量相對較差,基本沒有出口市場。
(一)生產概況
1、我國糖料發展目標
根據我國農業部發布的有關文件,我國糖料種植的發展規劃包括:一是以發展甘蔗良種為重點,大力提高甘蔗單產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廣甘蔗機械化播種、收割技術,加快國有糖廠技術改造步伐,降低生產成本,推廣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二是建設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桂中南、滇西南、粵西3個「雙高」甘蔗優勢產區;三是到2007年,3個「雙高」甘蔗優勢區平均畝產由目前的4噸提高到5噸;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達到甘蔗生產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
2、我國糖料生產的區域分布
我國甘蔗糖的主產區集中在南方的廣西、雲南、廣東湛江等地,甜菜糖主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龍江、內蒙等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我國甘蔗生產逐漸向西轉移,區域布局得到優化。按照氣候條件適宜、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製糖產業布局合理等原則,我國選擇桂中南、滇西南和粵西為全國甘蔗優勢區,包括48個縣(市)。目前最大的蔗糖基地廣西種植面積已在1000萬畝以上,占全國總面積的45%以上。
3、我國食糖的產量及分布
產量處於上升趨勢中,有周期性波動。我國18個省區產糖,南方是甘蔗糖,北方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國食糖產量的80%以上,近三年達到90%以上,2003/04榨季,全國食糖總產量1002萬噸,甘蔗糖產量944萬噸,占94.1%,甜菜糖產量59萬噸,占5.9%;2004/05榨季全國食糖總產量917.4萬噸,其中甘蔗糖產量857.10萬噸,占93.4%,甜菜糖產量60.3萬噸,占6.6%;2005/06榨季,全國食糖總產量881.5萬噸,其中甘蔗糖產量800.8萬噸,占90%,甜菜糖產量80.7萬噸,占10%,比例有所增加。從長期趨勢看,我國食糖產量呈現周期性的波動,06/07榨季剛好處於上升周期,且上升趨勢會延生到07/08榨季甚至08/09榨季,其中甘蔗糖所占比重也處於上升趨勢中,而甜菜糖所占比重處於下降趨勢中。06/07榨季,食糖產量為1199.4萬噸,預計07/08榨季,產量將達到1389.5萬噸。
糖業是廣西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廣西甘蔗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占廣西耕地面積的1/3。2004/05榨季,廣西甘蔗種植面積1026萬畝,平均畝產4.45噸,全區34家製糖企業共95家糖廠開榨,共生產白糖532萬噸;2005/06榨季,食糖產量達到537萬噸,產糖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1%,比上榨季提高了3個百分點,表明廣西糖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廣西製糖企業低成本競爭優勢突出,生產成本比廣東、雲南低近200元/噸,比北方甜菜低近350元/噸。廣西15家大型製糖企業集團擁有糖廠67家,其生產能力和產糖量分別占全區的87.8%和88.91%,是廣西和全國糖業界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雲南全省有11個地、州、市產糖。年產糖10萬噸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臨滄、德宏、保山、思茅、版納、紅河、玉溪等7個地、州、市。這7個地、州、市的食糖產量占全省產糖總量的96%以上。
廣東省的糖料及食糖生產集中於湛江地區,湛江地區的食糖總產量占全省的80%以上。
珠江三角洲目前是我國最大的煉糖基地,擁有東莞糖廠、順德糖廠、江門甘化(廣東甘化)等著名煉糖企業,製糖技術和產品質量在國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過80萬噸,年加工原糖60萬噸左右。近10多年來通過進口、進料和來料加工開展煉糖業務,參與國際食糖貿易。
(二)消費概況
1、我國食糖總體消費情況
我國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費國,過去我國食糖年消費約8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食糖消費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國食糖消費量有較大的增長,分別達到1030萬噸和1140萬噸,人均年消費食糖量(包括各種加工食品用糖)約8.4公斤,遠遠低於全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為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量的三分之一,也低於同期台灣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屬於世界食糖消費「低下水平」的行列,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人均年消費食糖35~40公斤,高的達到50~70公斤。這主要是由我國的飲食習慣決定的,食糖在我國僅僅是調味品,而不是能量補充品,因此很難達到西方國家食糖消費的水平。
2、我國食糖消費特點
季節性。食糖的消費旺季,如中國傳統的春節、中秋節以及夏季冷飲的消費旺季等,淡季如每年的5、6月份。
食糖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關係,但與居民的飲食習慣關係更加密切,例如經濟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是我國食糖消費的主銷區。
工業消費占主要部分。2005年我國食糖工業消費所占的比例為79%,民用消費的比例為21%。
受替代品的影響較大。如澱粉糖和糖精的生產和銷售量會直接影響食糖的消費量及其發展空間。
消費具有剛性。食糖消費的價格彈性很小。
歐美國家,食糖、澱粉、脂肪構成居民熱量的三大來源,人均消費量大,可替代產品多,而我國則將食糖作為健康甜味劑應用,人均消費量較少。
3、我國食糖消費構成
04/05年工業消費占79%,民用消費占21%。工業消費包括食品工業、飲料、製藥等,食糖是其重要的原料。我國食品工業、飲料業、飲食業等用糖行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我國食糖消費的穩步上升。
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用糖平均每年增長幅度約在17%左右,其中主要是飲料和糖果、罐頭、糕點等行業用糖。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全國與食糖消費有關的主要食品和飲料產量連續5年呈現增長趨勢。自從國家加強對化學合成甜味劑的監督管理以及推行食品質量市場准入制度以來,食糖銷售已有較大幅度增長。
4、我國食糖消費的前景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為保障合理的食糖攝入量,到2010年達到城鄉居民每年消費食糖10公斤、農村居民每年消費食糖8公斤的目標,即人均每年食糖攝入量為9公斤,按14.3億人口計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為1210萬噸(不包括糖精),2010年我國的食糖年消費量可望達到1400萬噸以上,但近兩年,我國食糖消費增長迅速,2006/07年度,消費量既已達到1300萬噸。此外,我國食糖消費水平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糖精超量超範圍的濫用。據統計,我國糖精每年銷量達到1萬噸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當量計算,相當於400—500萬噸食糖,因此,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則我國食糖生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食糖價格的下降和玉米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食糖消費,甘蔗糖對澱粉糖產生了明顯的替代作用,進一步擴大了食糖的消費空間,2005年,我國澱粉糖產量有430萬噸。
一、 糖料種植受土地和勞動力因素制約
中國現有耕地18.2億畝,其中中等水平以下土地比例為67.35%,整體土地質量水平偏低。中國的糖料種植基本都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不僅受到耕地質量的制約,還受到耕作水平、交通條件的制約。同時,中國的食糖主產區全部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南部,該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城市密集、資源聚集,處在中國土地承載壓力最大的區域,單純依靠擴大種植面積大幅提高產量的發展前景不大。
糖料種植屬於高強度的傳統勞動密集型農業模式、機械化水平低下。隨著中國開始向消費社會邁進,經濟發展帶來的對勞動用工的大量需求,糖料種植區域農村勞動力短缺開始顯現,勞動成本不斷上升。
二、 甘蔗和甜菜種植情況發展各異
從中國食糖種植生產效率來看,近十年來中國平均畝產糖0.44噸,甘蔗糖0.49噸,甜菜糖0.22噸。對比看出,甘蔗種植生產效率已經大大超過了甜菜。雖然甜菜糖品質總體不錯,但除新疆外綜合競爭能力顯然不及甘蔗糖。可替代性方面,宿根性以及地方政府財稅政策的推動作用不同,甘蔗被其它作物替代種植的幾率小於甜菜。總體趨勢上,甘蔗種植面積擴大但單產多年徘徊,甜菜單產明顯改善但面積萎縮。
三、 甜度市場的格局:以食糖為主,多種甜味劑並存和發展
由於食糖價格高低、價格波動以及來源保障等不確定因素問題較多,食品行業推出新品時往往利用澱粉糖替代食糖。在啤酒、冷飲等食品行業澱粉糖已得到充分運用。近年來澱粉糖行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將成為除食糖外中國甜味劑最主要的供應補充和替代品。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土地和農業勞動人口的減少,將導致農作物、尤其像甘蔗這樣需要高強度勞動的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增長幅度將受到限制,這給其它甜味劑發展創造了一定的空間,將會形成多種甜味劑生產、供應齊頭並進的局面。
四、 食糖與其他甜味劑消費的彈性增長
食糖是存儲方便、簡便易得的天然甜味劑,整個生產過程基本上是物理過程,安全性歷經時間檢驗,理應作為中國最主要的甜味劑來源加以保證。在目前階段,甜味劑長期表現為剛性增長,而食糖與其它天然甜味劑的數量增長將在價格、品種競爭中此消彼長。
中國持續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將導致消費模式產生變化,持續的人口淨增長為中國食糖以及甜味劑消費持續增長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未來幾年我國的甜味劑消費特點將表現為消費基數增大,總量加速、持續增長;西部不發達地區消費增速快於東部發達地區;在工業原料領域的替代食糖的甜味劑消費將大於民用領域的消費;化學合成甜味劑則將長期處於平穩或下降趨勢,了解更多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食糖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