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費國,多年來我國年消費食糖約8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食糖消費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國食糖消費量有較大的增長,分別達到1030萬噸和1140萬噸,人均年消費食糖量約8.4公斤,遠低於全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也低於同期台灣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2003年以前,我國食糖產量在600-800萬噸之間,消費量基本維持在800萬噸左右,食糖生產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大多數年份依靠食糖進口來彌補。2003年來我國食糖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消費量超過1000萬噸,產銷基本平衡。我國食糖產銷量僅次於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統計,我國食糖產量居世界第四位)。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國際上大多數已開發國家製糖是採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製糖生產方法,大部分糖廠生產原糖,然後供給精煉糖廠進行精煉生產精煉糖,作為飲食用糖供應市場。我國糖廠全部採用一步法生產,即糖廠通過甘蔗榨汁、沸騰濃縮、中心分離、提煉等工藝一次性直接生產出日常消費的白糖,了解更多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的食糖研究報告。
我國食糖生產有如下特點:
一是糖料與其它作物不同的是,收穫後不能直接變成商品糖,必須經過工業化加工,因此白糖屬於工業品。
二是由於工業化加工需要較大的設備投入,糖價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時,加工能力的增加滯後;同樣,糖價低或原料不足時,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減下來,因此,糖價格波動周期比一般農產品要長一些。
三是糖業生產出現從北向南、從沿海向內陸、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的趨勢。近年來,廣西、雲南兩省區食糖調出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
四是我國食糖的生產具有非常強的周期性。縱觀我國食糖的生產歷史,食糖生產的周期大致以6年為一個生產周期,基本上是3年連續增產,接下來的3年連續減產。從1990年到1995年為一個周期:1990-1992年連續增產,1993-1995年連續減產。從1996-2001年為一個周期:其中,1996-1999年連續增產,2000-2001年連續減產。下一個周期將從2002年開始到2007年結束。而目前我國食糖生產正處於一個增產的周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