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競爭格局,中國市場成為降價潮的核心戰場。數據顯示,12月國內乘用車平均優惠達3萬元,其中純電動車型降幅超17%,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市場份額較2021年減少近四成。隨著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走低和技術疊代加速,行業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到"價值重構"的關鍵轉型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新能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某ID系列純電動車型當前起售價已下探至11.99萬元,較官方指導價直降4.3萬元。據經銷商反饋,部分合資品牌新能源車綜合優惠甚至突破6萬元。長安馬自達EZ6以官降4萬元將B級新能源車門檻壓至10萬元以內,凸顯市場"價格內卷"的白熱化程度。非直營模式新能源車型促銷力度已達12.5%,超60款在售車型降幅超過20%。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2023年均價49萬元/噸暴跌至當前7.5萬元/噸,直接推動動力電池系統成本下降約38%。供應鏈整合與規模化生產進一步釋放降本空間,吉利通過技術協同將旗下新能源MPV售價直降8萬元。自主品牌加速"技術下沉"策略,例如奇瑞將高階智駕系統覆蓋至6萬元級小螞蟻車型,形成對合資品牌的降維打擊。
主流合資品牌2024年累計銷量同比下滑15.7%,市場份額跌破30%大關。廣州某本田經銷商透露:"若不給予35萬元讓利,消費者根本不會考慮合資新能源產品"。在插混領域,比亞迪秦PLUS DMi置換補貼從5000元驟增至2.5萬元,折射出傳統車企捍衛市場的迫切性。
超八成汽車經銷商面臨價格倒掛問題,其中60%的倒掛幅度超過15%,新車銷售業務毛利率跌至17.7%。儘管2024年乘用車零售額達4.8萬億元,但價格戰導致行業實際損失近2000億元。經銷商普遍反映"增量不增收"困境,高端品牌壓力正向中端市場傳導。
總結展望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降價風暴本質是技術疊代、成本革命與消費認知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碳酸鋰等關鍵材料價格趨穩,行業將逐步從"無序廝殺"轉向"價值競爭"。預計2025年市場格局將進一步分化:具備核心技術儲備和供應鏈掌控力的企業有望在洗牌中突圍,而單純依賴價格策略的品牌或將面臨生存危機。政策層面需建立更完善的市場競爭規範,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