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推進 「雙碳」 目標的背景下,廢舊輪胎作為典型的 「黑色污染源」,其資源化利用正迎來關鍵轉型期。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廢舊輪胎超2億條,總重量突破1000萬噸,而2024年綜合利用率僅約65%,仍有大量資源未被高效激活。隨著碳交易機制的深化與環保政策的加碼,2025年行業呈現出技術升級加速、產業鏈協同深化的顯著趨勢,構建低碳循環的處理體系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命題。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廢舊輪胎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廢舊輪胎處理在碳交易機制下面臨多重瓶頸。首先是經濟成本壓力突出,傳統輪胎翻新模式下,單條載重輪胎翻新成本達 300-500 元,包含原材料、人工及設備損耗等支出,小型企業因規模限制成本更高。其次是技術鴻溝亟待突破,以熱解技術為例,國外先進工藝能源回收率超 70%,而國內部分企業僅能達到 50%,產物純度與資源轉化效率差距顯著。此外,回收體系的分散性問題顯著,約 70% 的廢舊輪胎依賴個體回收者,缺乏專業管理導致信息不對稱、運輸損耗率高達 15%,嚴重製約後續處理效能。
破解行業困局需從技術、政策、產業協同三維發力。技術創新層面,常溫粉碎技術的突破已顯現成效,採用新型工藝的企業橡膠粉產量提升 30%,產品粒度均勻性優化,推動其在建築、公路等領域的應用拓展。政策扶持方面,稅收減免與專項補貼形成有效激勵,某企業在享受政策紅利後第一年淨利潤增長 20%,得以投入技術改造,處理能力提升 40%。產業協同則通過構建 「生產 - 回收 - 再生」 閉環實現效率躍升,輪胎生產企業與回收企業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後,原材料採購成本降低 12%,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提升約 18%。
完善處理體系需聚焦回收網絡、處理能力與監管效能三大環節。在回收網絡構建上,某地區通過 「回收站點 - 區域分揀中心 - 處理企業」 三級體系建設,一年內回收率提升 25%,同時依託網際網路信息平台實現供需實時匹配,運輸損耗率降低至 8%。處理能力提升依賴設備升級與技術引進,某企業投入 500 萬元更新設備後,日處理量從 50 噸增至 80 噸,引入低溫裂解技術後,炭黑純度提升至 95%,碳排放強度降低 35%。監管層面,建立全流程追溯機制後,半年內查處違規企業超 10 家,市場秩序顯著規範,碳排放監測覆蓋率提升至 90% 以上。
科學評價體系是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資源利用維度以回收率與再生產品利用率為核心指標,某城市通過強化宣傳與完善網絡,回收率從40% 提升至60%,再生橡膠在新輪胎生產中的摻用比例提高至 25%。環境效益維度重點關注碳排放強度與污染物達標率,先進熱解技術較傳統焚燒減少40% 碳排放,廢水、廢氣處理達標率從75%提升至92%。經濟效益維度則以企業利潤率與產業帶動效應為衡量標準,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下,行業平均利潤率從5%提升至12%,帶動上下游新增就業崗位超5萬個,設備製造產業產值增長22%。
展望2025年,廢舊輪胎行業正從「末端治理」 向 「循環經濟核心環節」 加速轉型。通過技術創新突破成本與效率瓶頸、政策引導構建協同生態、數位化升級優化監管效能,行業有望實現綜合利用率突破 70%、碳減排量超 200 萬噸的目標。未來,隨著碳交易機制與綠色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廢舊輪胎將成為資源循環利用的典型樣本,為 「無廢城市」 建設與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