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環保與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視,廢舊輪胎處理成為資源回收領域的重要課題。2025年,我國廢舊輪胎產生量約為3.3億條,折合重量超1000萬噸,且年報廢量以6%至8%的速度持續增長。這類特殊固體廢棄物若處置不當,不僅占用土地資源,其複雜的橡膠成分、添加劑及增強材料還可能引發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傳統填埋、焚燒方式已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因此,探索高效、環保的廢舊輪胎無害化破碎及分離技術成為行業焦點。
廢舊輪胎的複雜組成使其處理面臨多重挑戰。其主要成分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具有高彈性網絡結構,破碎時易產生彈性變形,導致能耗增加。輪胎製造過程中添加的硫化劑、防老劑等添加劑,在處理時可能釋放有害氣體,造成二次污染;而鋼絲、纖維簾線等增強材料,既增加破碎難度,又影響後續分離效果。
傳統處理方式弊端顯著。填埋處理因廢舊輪胎難以降解,長期占用土地且可能導致有害物質滲出;焚燒雖能減量化,但會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污染大氣環境,同時高溫易腐蝕設備,增加運營成本。現有機械破碎與化學處理技術也存在不足,前者破碎粒度不均、設備磨損嚴重,後者依賴化學試劑、成本高且污染大,迫切需要技術革新。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廢舊輪胎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低溫破碎技術通過將橡膠冷卻至玻璃化轉變溫度以下,使其由高彈態轉為玻璃態,脆性增加,實現高效破碎。常用液氮、液態二氧化碳等冷卻介質,可使橡膠分子鏈斷裂能量減少,破碎粒度均勻,能耗較常溫破碎降低 20%-30%,粉塵污染也顯著減少。
新型雙軸剪切式破碎機針對廢舊輪胎結構設計,通過相向旋轉軸上的鋸齒狀刀片實現剪切破碎。刀片採用高強度合金鋼並經熱處理,耐磨性與耐腐蝕性優異,設備集成智能控制系統,可根據進料速度、破碎力等參數自動調整運行狀態,保障破碎效果穩定性。
在能量優化方面,破碎設備可引入電磁感應能量回收裝置,將動能轉化為電能儲存再利用,降低能耗 10%-15%。同時優化破碎溫度、壓力、時間等工藝參數,如低溫破碎中精確控製冷卻介質流量與溫度,避免能量浪費。
環保措施上,破碎設備關鍵部位設置布袋除塵器、旋風除塵器等除塵裝置,除塵效率超 99%;採用高密度吸音棉包裹設備並設置隔音罩,降低噪聲污染,確保粉塵與噪聲排放符合環保標準。
基於成分密度差異的分離方法包括重力分選與離心分選。重力分選中,鋼絲(密度約 7.8g/cm³)因密度遠高於橡膠(1.1-1.2g/cm³)與纖維簾線(1.3-1.5g/cm³),在水或空氣介質中迅速沉降,實現初步分離;離心分選利用臥式螺旋離心機的離心力場,使鋼絲甩向轉鼓外周,橡膠與纖維簾線聚集中心區域,分離效率高、適合大規模處理。
電磁分離技術利用鋼絲的磁性特性,通過磁場發生裝置、輸送裝置與收集裝置配合,實現鋼絲精準分離。高場強永磁體或電磁體可增強吸附力,提升分離效率。
化學分離技術創新採用綠色試劑如超臨界二氧化碳、離子液體等。超臨界二氧化碳在特定條件下選擇性溶脹橡膠,削弱其與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離子液體通過陰陽離子結構促進橡膠分解,配合連續化反應工藝與催化劑,可提高試劑利用率、降低成本。
生物分離技術藉助橡膠降解菌分泌的酶特異性斷裂橡膠分子鏈,具有反應溫和、能耗低等優點,但目前受限於微生物培養條件苛刻、生長速度慢、降解效率差異等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優化。
廢舊輪胎處理是破解資源循環與環境保護難題的關鍵環節。當前行業面臨處理量增長與技術瓶頸的雙重壓力,低溫破碎、智能設備、綠色分離等技術的應用,為實現廢舊輪胎的高效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行路徑。未來,需進一步推動多學科技術融合,優化工藝參數,降低處理成本,提升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產業化水平,以應對日益增長的處理需求,助力 「雙碳」 目標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