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美國近期頻繁調整關稅政策引發連鎖反應,對印度等主要貿易夥伴施加高額關稅,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據最新數據顯示,若美國對印度加征26%的關稅全面生效,將導致其2025年對美商品出口減少57.6億美元,凸顯出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貿易規則變動中的脆弱性。隨著印美開啟貿易談判尋求平衡,這場博弈不僅考驗兩國政策協調能力,更折射出全球產業鏈重構背後的深層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貿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4月14日,美國啟動對半導體和藥品進口的國家安全審查,被視作新一輪關稅調整前奏。此前川普政府已宣布對印度商品徵收26%的「對等關稅」,雖隨後暫停90天,但這一舉措將直接影響印度關鍵出口領域。數據顯示,印度海產品作為第三大對美供應來源,其冷凍魚蝦麵臨26%的新增關稅,可能導致該行業損失4.04億美元——占全球出口額近1/3的產品競爭力顯著削弱。儘管美國對印關稅水平低于越南、泰國等國(部分達50%),但印度仍需應對產業鏈轉移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製藥和紡織兩大支柱產業暫未被納入加征清單。作為全球仿製藥製造中心,印度企業為美國市場供應了90%的處方藥原料,預計未來五年可節省其醫療系統1.3萬億美元成本。這一豁免政策既凸顯兩國在藥品供應鏈的高度依賴,也為印度醫藥業爭取到戰略緩衝期。紡織領域則呈現競爭態勢:儘管面臨關稅壓力,但相較孟加拉國等競爭對手,印度憑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低勞動力成本仍具優勢——2024財年其對美出口紡織品達100億美元,占該行業總出口的28%。
面對關稅衝擊,印度選擇主動降低波本威士忌等美國商品進口關稅,並推動美印首輪貿易協定談判。但分析指出,其吸引外資的政策環境存在隱憂——過去五年外資流入規模停滯不前,部分源於稅收審查和市場准入壁壘(如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措施)。專家預測,若能通過談判獲得關稅豁免或產業轉移紅利,印度可能承接其他高稅國家流失訂單;然而供應鏈重構需長期投入,短期內難以彌補海產品等傳統出口領域的損失。
總結:貿易規則重塑下的雙重考驗
美國關稅政策的反覆調整暴露了多邊貿易體系的脆弱性。對印度而言,在醫藥、紡織等核心產業保持優勢的同時,需直面海產品等傳統產業的衝擊,並在外資吸引力與本土監管間尋求平衡。這場博弈不僅關乎兩國貿易順差的數字遊戲,更將影響全球產業鏈布局——當關稅成為談判籌碼而非規則時,新興經濟體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經濟結構,將成為決定其全球化競爭力的關鍵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