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國際貿易規則的重構與多邊主義的挑戰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在應對國際貿易風險、推動經濟全球化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通過鞏固總部經濟、引育國際經濟組織、善用國際友城資源,上海正積極探索一條以開放促發展、以合作謀共贏的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貿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上海作為總部經濟的發源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0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截至今年2月累計分別達到1027家和597家。2024年,全市新設立外資企業近6000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76億美元,引資規模保持高位。
為應對國際貿易風險,上海需進一步發揮總部經濟的集聚優勢。首先,構建以總部為核心、產業融會貫通、資源要素集聚的生態圈,形成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為龍頭、各類總部協同互補的集群生態。其次,探索離岸貿易、跨境電商和保稅維修再製造等新業態新模式,釋放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發展潛能。最後,深入推進全球營運商計劃和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推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本土企業在技術轉化、產業協同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國際經濟組織的主要集聚地。截至目前,世博地區已吸引20餘家國際經濟組織入駐,涵蓋國際仲裁、專業樞紐、行業規則制定和航運功能等多個關鍵領域。這些組織在連結全球創新資源、擴大制度型開放和化解國際貿易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充分發揮國際經濟組織的優勢,上海需重點聚焦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國際經濟組織的論壇和對話機制,提升上海企業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二是推動國際經濟組織成員機構拓展合作網絡,強化本土企業與國際性專業機構的聯動;三是吸引和培育與上海功能優勢和重點產業高度契合的全球性、權威性專業標準組織和仲裁機構;四是依託國際經濟組織關注國際新興前沿產業相關政策法案,加強對人工智慧、新能源、量子信息等領域的解讀和研究。
上海已與59個國家94個市(省、州、道、府、縣或區)建立了友城關係,是我國全球「朋友圈」最大的城市之一。這些國際友城在文化交流、產業合作、貿易往來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鹿特丹作為最早與上海結好的歐洲城市之一,港口航運合作一直是兩市合作的亮點與基礎。
為防範和應對國際貿易風險,上海需充分利用國際友城資源。一方面,梳理各類國際友城優勢資源,圍繞跨境電商、轉口貿易、綠色貿易和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深化開放合作,簽署專項備忘錄,推動相關案例落地;另一方面,以國際友城為紐帶凝聚共識、擴大試點範圍,積累實踐經驗,為有效應對國際貿易風險積蓄「友城力量」。
在全球貿易變局中,上海通過鞏固總部經濟、引育國際經濟組織、善用國際友城資源,展現了應對國際貿易風險的戰略智慧與行動力。未來,上海將繼續以開放促發展,以合作謀共贏,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國際經貿秩序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