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能源系統優化與電力保供壓力持續升溫。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期聯合發布《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標誌著我國煤電行業正式邁入升級改造加速期。這一政策不僅為傳統火電機組注入技術升級動能,更通過市場化機制設計重塑電力市場格局,成為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抓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火電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方案》在延續"三改聯動"(節能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了涵蓋供電煤耗、污染物排放等12項核心指標的技術體系。通過指導現役機組實施深度提效改造和新建機組高標準建設,預計到2027年將實現全國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降至295克/千瓦時以下。政策特別強調新一代試點示範項目的重要性,計劃在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布局一批高參數先進機組,為行業樹立標杆。
升級改造後的煤電機組將通過現貨市場和碳交易市場獲得雙重收益渠道。在電力現貨市場中,具備深度調峰能力的機組可參與實時電價波動,在負荷尖峰時段實現價差收益;而碳排放強度下降則直接提升企業在全國碳市場的配額盈餘,預計優質機組年均可獲得額外減排收益約300500萬元/百萬千瓦。這些市場化機制設計有效破解了傳統火電"重資產、低回報"的困局,推動行業價值向高效低碳方向重構。
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與新一代機組建設將顯著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通過提高機組快速啟停和負荷跟蹤性能,可為風電、光伏等間歇性能源騰出20%30%的調峰空間。據測算,每增加1吉瓦新型高效煤電配套容量,可支撐約46吉瓦新能源裝機穩定併網。這種協同效應不僅緩解電網消納壓力,更降低了風光棄電率,為構建"火電+儲能+新能源"一體化系統奠定基礎。
總結來看,《實施方案》通過技術升級、市場賦能和系統重構三大路徑,正在重塑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的角色定位。龍頭企業憑藉管理優勢和技術儲備,在改造進程中率先獲得效率提升與收益增長的雙重紅利。隨著政策落地見效,預計至2027年我國將形成約3億千瓦級先進煤電機組集群,為保障能源安全、促進新能源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同時也為資本市場帶來火電資產重估的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