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3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超過5700萬戶,占企業總量的92.3%。一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197.9萬戶,同比增長7.1%,顯示出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勢頭。特別是在「四新」經濟領域,民營企業展現出強勁活力,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的短板也逐漸顯現,成為制約中國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關鍵因素。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服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3月底,我國「四新」經濟民營企業共2267.8萬戶,第一季度新設83.6萬戶,占同期新設民營企業總量的四成以上,同比增長1.4%。在民用航空、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民營企業展現出充沛活力。特別是在新能源、電動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中,民營企業基本占據主導地位,湧現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推動了中國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還使我國在通訊電子、電動汽車、半導體等領域的產業鏈更加完整。
儘管中國製造業已初步形成全球競爭力,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成為制約製造業進一步升級的瓶頸。國際先進位造企業普遍實現了由傳統製造商向服務提供商的轉型,服務中間投入和服務業務創造的價值越來越高。相比之下,中國許多製造業企業仍主要處於製造環節,利潤相對較薄。長期以來,一些企業依賴「大而全」模式,內部服務部門未充分外包,影響了專業化生產性服務市場的發展。此外,服務業的發展依賴人力資本和知識創新,而中國在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才密度和水平上仍有待提升。
為了提升全球產業鏈話語權,中國需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製造業提供更加專業、精準、高效的服務。應持續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位造業深度融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準體系,打破製造業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推動服務業務分離和外包。同時,培育專業性強的研發設計、現代物流、商務諮詢等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面向製造業全生命周期的新興服務,探索現代服務業與先進位造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中國正在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力度,應逐步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服務業開放體系,進一步提升「中國服務」的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通過引入更多高水平企業服務於中國製造業走出去,發揮「鯰魚效應」促進本土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鼓勵物流、供應鏈管理、諮詢、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與製造業協同「走出去」,增強全球服務市場資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國製造的綜合競爭力。
總結
中國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四新」經濟領域展現出強勁活力。然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短板成為制約製造業進一步升級的關鍵因素。通過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構建開放的服務業體系,中國將進一步提升全球產業鏈話語權,推動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在這一過程中,民營企業應成為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主力,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