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日益凸顯,尤其是美國在先進晶片生產領域的份額從37%降至10%,引發了廣泛關注。為應對這一挑戰,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旨在振興國內半導體製造業的重大政策,並投入了超過370億美元的資金。然而,儘管巨額投資已經啟動,美國在晶片製造領域仍面臨多重障礙,尤其是在勞動力、成本結構和製造能力重建方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晶片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美國政府推出的半導體振興政策,旨在通過大規模的資金支持,重振國內晶片製造業。目前,已有32家公司和48個項目獲得了超過370億美元的撥款和貸款。這一舉措不僅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需要,也被看作是振興製造業的關鍵一步。然而,這些投資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半導體製造不僅需要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還需要高技能的勞動力。然而,美國製造業長期以來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尤其是在晶片製造領域。儘管國會已撥出數億美元用於勞動力發展,但培訓高技能工人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企業往往需要從技能有限或面臨社會經濟障礙的工人中招聘,這不僅增加了培訓成本,還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
半導體製造業的工資水平是另一個關鍵問題。電子產品生產工人的工資中位數為每小時24美元,遠低於其他製造業崗位。大幅提高工資可能會導致美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失去競爭力,或者需要依賴公共補貼。儘管在國防相關領域,補貼可以以國家安全為由獲得合理性,但在消費市場,這種補貼在長期內難以持續。
美國製造業產能的萎縮使得重建半導體供應鏈成為一項複雜而漫長的任務。晶片製造並非獨立運作,它需要印刷電路板等基板以及其他組件。然而,這些組件的生產能力同樣需要重建。如果沒有完整的供應鏈支持,即使生產出大量晶片,也難以轉化為實際產品。這種「無車架的汽車發動機」現象,凸顯了供應鏈重建的緊迫性。
面對國內製造能力的不足,美國面臨一個明確的選擇:要麼投資重建完整的電子製造能力,要麼依賴「友岸外包」模式,將美國的設計能力與全球廉價勞動力結合。友岸外包雖然能夠降低成本,但也意味著美國需要重新定義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這種選擇不僅關乎經濟競爭力,也關乎國家安全的長期戰略。
總結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復興之路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儘管巨額投資已經啟動,但要真正實現晶片製造的全面振興,仍需要在勞動力培養、成本控制和供應鏈重建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無論選擇何種路徑,美國都需要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以確保其在這一關鍵領域的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