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影視業 資訊詳情
直播購物新指南:理性消費與權益保護全解析
 直播 2025-05-09 13:08:01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網絡直播帶貨作為新興消費模式迅速崛起,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虛假宣傳、質量參差等亂象頻發。為此,市場監管部門與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消費提示,旨在引導公眾科學理性消費,並通過強化監管規範市場秩序。本文從消費選擇到維權路徑全面梳理關鍵要點,助力消費者規避風險並維護自身權益。

  一、選擇正規平台購物,規避交易風險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網絡直播帶貨快速發展的同時,虛假宣傳、質量參差及售後缺失等問題頻發。消費者應優先選擇信譽良好、資質齊全的正規直播平台,並核實商家營業執照與經營資質。需警惕通過個人社交帳號或臨時連結進行的非正規交易,避免脫離平台私下轉帳。建議全程使用平台內置系統完成交易流程。

  二、理性識別營銷話術,謹防消費陷阱

  直播間中常見的「全網最低價」「限量秒殺」等宣傳易誤導消費者。可通過第三方比價工具核實歷史價格,防範虛構原價陷阱。對主播宣稱的「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證」需保持審慎態度,要求其出示檢測報告或授權證書。同時注意識別「刷單炒信」,綜合商品參數與用戶真實評價理性判斷,避免因情感營銷衝動消費。

  三、審慎選購特殊品類商品,關注合規與風險

  購買保健食品時應認準包裝上的「藍帽子」標誌及註冊/備案號,並根據自身需求科學選擇。跨境商品方面,需注意我國實行正面清單管理,進口酒類、乳品等需符合相關標準差異說明。對於宣稱具備特定功能的進口食品,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合規風險,建議謹慎決策。

  四、留存消費憑證,保障維權基礎

  在交易過程中應全程保留完整證據鏈:使用平台錄屏功能記錄商品宣傳全過程;保存訂單詳情、支付憑證及物流信息;通過官方渠道與客服溝通並保留文字或錄音記錄。簽收貴重或易碎商品時需當場查驗外觀及基本功能,必要時錄製視頻作為補充證明。

  五、依法維護權益,強化監管執法力度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除特殊品類外,網購商品均享有七日無理由退貨權。若遭遇「不退不換」等霸王條款或質量問題,可通過平台售後通道發起維權,並向消協組織或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對於涉及金額較大、涉嫌違法的案件,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並提交證據。

  市場監管總局透露,2023年將持續加大直播電商領域監管執法力度,強化數據報送與主體責任分級管理,重點查處虛假宣傳等突出問題。北京等地已出台具體措施規範「全網最低價」等營銷行為,織密網絡消費安全防護網。消費者需主動提升風險意識,監管部門則通過跨區域協同、上下聯動機制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總結而言,直播帶貨的規範化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理性選擇與監管執法的有效結合。公眾在享受便捷購物的同時應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優化治理體系,共同構建安全放心的網絡消費生態,促進直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直播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