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網絡直播帶貨憑藉即時互動性和價格優勢迅速崛起,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虛假宣傳、質量參差不齊等亂象也頻繁出現,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的最新消費提示為公眾提供了實用指引,幫助消費者在直播間內規避風險,維護自身權益。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選擇直播購物時,建議優先通過信譽良好、資質齊全的正規平台進行消費,並核實商家營業執照及經營資質。需警惕個人社交帳號或臨時連結等非官方渠道,避免脫離平台私下轉帳交易。根據提示,消費者應全程使用直播平台內置系統完成下單流程,降低因信息泄露或資金風險導致的損失。
面對「全網最低價」「限時秒殺」等話術,消費者需保持清醒判斷。可通過第三方比價工具核實商品歷史價格,避免陷入虛構原價陷阱。對於主播聲稱的「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證」等絕對化表述,應要求其出示檢測報告或授權證書以佐證。此外,「刷單炒信」現象普遍,建議綜合查看用戶真實評價及商品參數信息,理性決策。
選購保健食品時需認準「藍帽子」標誌,並核對產品註冊號/備案號,根據自身需求參考功能說明和適用人群信息。跨境商品方面,需注意我國實行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正面清單管理,允許銷售的食品包括酒、飲料、乳品等類別,但其生產標準可能與國內存在差異。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因標準不同產生的風險,尤其是宣稱「功能性」的進口食品更應謹慎購買。
購物過程中,建議使用平台錄屏功能保存商品宣傳過程,重點記錄質量承諾和售後服務條款;妥善保管訂單詳情、支付憑證及物流信息,並對關鍵頁面截圖備份。通過官方渠道與客服溝通時需完整保留聊天記錄或錄音證據。簽收商品時應仔細查驗外觀及基礎功能,必要時全程錄像留存證據。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除特殊品類外,網購商品均享有七日無理由退貨權。若遭遇「不退不換」等霸王條款,可向平台、消協或監管部門投訴維權;涉及金額較大且存在刑事犯罪可能的案件,應立即報警處理。
總結
直播帶貨作為新興消費模式,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多重風險。消費者需從選擇平台、識別話術、關注資質到留存證據全流程保持警惕,依法行使監督和維權權利。通過理性消費與主動防範,既能享受直播購物的便捷,也能有效避免權益受損,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