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直播帶貨憑藉其直觀便捷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虛假宣傳、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頻發,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維護市場秩序,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最新消費提示,圍繞選購流程與維權途徑提出系統性建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消費者在參與直播帶貨時應首先確認商家及平台合法性。建議通過信譽良好、資質齊全的正規平台進行交易,並核實商家營業執照與經營許可等信息。需特別警惕非官方渠道如個人社交帳號或臨時連結,避免脫離平台私下轉帳。平台內置系統可提供更完善的售後保障,降低交易風險。
直播中常見的「全網最低價」「限時秒殺」等宣傳易引發衝動消費。消費者可通過比價工具核查商品歷史價格,防範虛假促銷行為。對主播宣稱的「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證」等絕對化承諾需保持審慎態度,要求提供檢測報告或授權證明以驗證真實性。同時注意識別「刷單炒信」,結合商品參數、用戶真實評價等多維度信息綜合判斷。
保健食品等特殊商品的選購尤其需要警惕虛假宣傳風險。消費者應認準產品包裝上的「藍帽子」標誌,核對保健食品註冊號/備案號,並根據自身需求參考其功能說明與適用人群範圍。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可有效降低遭遇假冒偽劣產品的機率。
為應對潛在消費糾紛,建議消費者在直播過程中錄製宣傳內容全貌,重點保存質量承諾與售後服務條款的記錄。同時需妥善保管訂單詳情、支付憑證及物流信息等電子證據,並對關鍵頁面進行截圖備份。通過平台官方渠道溝通時,確保文字聊天記錄完整或錄音留存。若遭遇虛假宣傳或消費欺詐,可及時向消費者協會投訴或向監管部門舉報維權。
總結而言,直播帶貨作為新興消費模式,在便利性與風險並存的背景下,消費者需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從選擇平台、辨別營銷話術到保存證據等環節均需保持理性審慎態度,才能有效規避消費陷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市場監管部門與行業協會也應持續優化監管機制,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