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網絡直播帶貨憑藉其直觀、便捷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重要渠道。然而,在這一新興模式蓬勃發展的同時,虛假宣傳、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消費提示,從平台選擇到維權路徑等多方面提出具體建議,引導公眾科學理性消費。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市場監管總局指出,網絡直播帶貨市場存在部分非正規平台以低價誘導交易,但其售後和商品質量難以保證。消費者應優先選擇資質齊全、信譽良好的直播電商平台購物,並主動查看商家證照信息及產品檢測報告,避免因貪圖便利而陷入消費糾紛。
直播帶貨中「全網最低價」「限時秒殺」等營銷話術常引發消費者跟風下單。但部分主播存在誇大宣傳甚至虛構原價的行為,導致實際商品與承諾嚴重不符。消費者需保持清醒認知,通過多方比價、閱讀用戶評價等方式驗證信息真實性,避免被情緒化消費誤導。
針對食品、化妝品、電子產品等高風險品類,市場監管總局特別提醒消費者須提高警惕。購買前應核對商家資質證明及產品質檢報告,並關注平台公示的抽檢結果。對於低價促銷的「網紅爆款」,需謹慎核實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防止因衝動消費造成健康或財產損失。
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應留存直播錄播視頻、商品頁面截圖、支付憑證等關鍵證據,並索要正規發票。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或服務糾紛,可憑藉這些材料向平台客服投訴或通過全國12315平台進行舉報,確保自身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當遭遇虛假宣傳、貨不對板等問題時,消費者可通過與商家協商、申請平台介入、向監管部門反映等途徑維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直播帶貨中的主播、平台方均需承擔相應責任,消費者應主動運用法律武器,推動問題妥善解決。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直播帶貨模式持續創新,消費者在享受便捷購物的同時,需主動提升自我保護意識。通過選擇正規渠道、理性判斷信息、保留消費證據等措施,既能降低交易風險,也能為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貢獻力量。市場監管部門與社會各界也應協同發力,共同推動行業規範發展,讓消費者真正實現放心消費、安心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