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雙碳"戰略深入推進,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成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在成都市溫江區,一場以啤酒廢水為紐帶的生態循環實踐正在展開——青島啤酒(成都)有限公司與當地城投公司合作的廢水價值共享項目,將原本被視為污染物的啤酒生產尾水轉化為污水處理的關鍵碳源,探索出一條"減污降碳、變廢為寶"的綠色創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啤酒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0年生態環境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為行業轉型提供了關鍵制度支撐。該政策首次允許啤酒企業通過協議形式與污水處理廠約定納管限值,打破傳統排放標準的束縛。憑藉啤酒生產廢水中高濃度有機物、可生化性極優的獨特屬性,其含碳量恰好能彌補城鎮污水廠微生物代謝所需的碳源缺口,形成"廢水即資源"的價值閉環。
溫江區以政策為指引,創新建立政企聯動機制。生態環境與水務部門聯合開展技術論證,結合本地污水處理設施的實際需求,在充分保障環境安全的前提下,科學確定啤酒廢水排放限值標準。這種將企業生產環節的"廢液"轉化為市政工程所需"原料"的模式,既降低污水處理廠外購碳源成本,又減少啤酒企業的環保處置支出,構建起"低碳治理+企業降本"的雙贏體系。
作為成都市首個落地實施的啤酒廢水資源化項目,其成功經驗已形成可推廣的技術方案。通過建立水質在線監測和數據共享機制,實現廢水處理全流程數位化管控,年均可減少約2000噸外購碳源需求,同步降低啤酒企業污水處理成本逾30%。這種模式不僅提升區域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更為食品飲料行業提供了綠色轉型的實踐樣本。
該項目標誌著我國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進入新階段。當傳統污染物轉變為生態資源,當環境治理與經濟效益實現雙向賦能,循環經濟的價值創造正在突破固有邊界。成都溫江的創新探索證明: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協同,每個產業環節都能找到價值轉化的新可能,為"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提供了生動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