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以"性價比"為核心的自助模式席捲餐飲市場。從9.9元的牛肉串串到15元DIY麵館,再到高端酒店推出的百元自助早餐卡,平價自助餐滲透至各個消費場景。這種現象既順應了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需求,也折射出行業在經濟環境下的求生策略。然而,在低價狂歡背後,大量品牌卻陷入品質下滑、惡性競爭的泥潭,甚至出現"爆改自救"後的快速關店潮。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餐飲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過去一年,餐飲業颳起一陣"性價比風暴"。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增自助餐相關企業近6000家,同比增長超三成;至2024年7月,新增企業數量已達2600餘家。無論是社區食堂、連鎖超市還是高端酒店,紛紛加入低價戰局:某知名連鎖酒店推出18元/頓的早餐年卡,永輝、物美等零售巨頭則以"15元自助麵館""13.9元烤肉套餐"搶占市場。
然而,在流量紅利背後,問題迅速暴露。曾經排隊火爆的網紅品牌轉型自助後,出現菜品縮水、特色消失的現象;某社區食堂因口碑崩塌突然閉店,而主打"40元海鮮自助"的品牌也難逃杭州市場的全面撤退。據業內人士透露,低價策略下食材成本波動與運營壓力,正成為壓垮中小品牌的致命因素。
消費者對"用低價換品質"的期待,反而加劇了行業的內卷。當"9.9元吃牛蛙""15元自助烤肉"成為標配時,價格敏感客群逐漸將低價視為基本權益而非賣點。某連鎖品牌的數據顯示,其單店流水雖因客流增長而提升,但利潤卻因成本壓縮下降35%。
更嚴峻的是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生存危機:同一商場內動輒出現310家自助餐廳,從高端到低端覆蓋全價格帶。"羊毛黨"的湧入讓部分商家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循環——為維持低價不得不壓縮食材成本,導致菜品品質下降、客訴激增,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自助餐的成功並非僅靠價格低廉。業內人士指出,其核心競爭力在於:供應鏈能否實現低成本高效運轉、門店模型是否極致優化、產品是否精準匹配市場需求。例如某頭部品牌通過自建中央廚房和智能排菜系統,在保證品質的同時將毛利率提升5個百分點。
但多數中小商家因缺乏體系化支撐難以持久。以"科技與狠貨"為噱頭的自助餐廳,常依賴低價尾貨維持運營,一旦食材價格反彈或客流量下滑,便迅速陷入虧損。某二線城市1500㎡的自助餐廳在開業半年後設備被回收,正是此類模式脆弱性的縮影。
當前餐飲業正經歷一場"湧入內卷出清"的周期性調整。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全國新增餐飲企業超313萬家,但存活周期卻越來越短。業內人士分析,單純依靠低價策略已無法建立長期壁壘——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並未降低,反而在倒逼行業回歸本質:
差異化競爭:部分品牌嘗試"自助+單點"混合模式,在保證基礎餐品的同時增設高毛利單品;
效率革命:通過數位化管理優化備貨、減少浪費,某連鎖品牌通過AI菜譜系統將食材損耗率降低20%;
場景細分:早餐、下午茶等高頻時段的自助業態持續創新,如"19.9元現炒快餐"瞄準上班族市場。
結語
從"性價比自救"到行業集體困局,低價自助的本質仍是餐飲業在經濟周期中的縮影。消費者既渴望高性價比,又拒絕貨不對板;商家既要應對成本波動,又要平衡規模與品質。未來唯有那些能將供應鏈效率、產品創新和運營能力融會貫通的品牌,才能在這場風暴中突圍——畢竟,"低價"從來不是萬能解藥,唯有持續創造價值的模式,方能在消費理性回歸的時代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