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這一戰略方向在《發展服務型製造專項行動指南》及「十四五」規劃中均有體現。作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服務型製造正通過深度融合製造與服務要素,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本文將深入解析其內涵、價值及實現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服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服務型製造的核心特徵在於以客戶為導向的「產品+服務」模式創新。相較於傳統生產型製造僅聚焦於產品交付前環節,該模式通過延伸服務鏈條至產前諮詢、產中協同及售後支持等場景,實現價值創造的全周期覆蓋。例如,在定製化服務領域,企業可通過需求分析優化生產流程,將利潤率提升20%以上;信息增值服務則依託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降低客戶維護成本的同時拓展新的盈利空間。
通過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整合設計、採購、製造與物流等環節,服務型製造企業能夠實現資源動態調配與跨產業協同。當面臨突發需求波動時,系統可自動將訂單分配至產能最優的生產基地,並聯動供應商優化原料供應節奏。這種網絡化運營模式使產業鏈抗風險能力提升30%,同時通過共享倉儲和智慧調度降低15%以上的綜合成本。
服務型製造的深化倒逼企業構建跨界協作機制,形成「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市場反饋」的閉環系統。在智能製造領域,企業需聯合軟體開發商升級數字孿生平台,在產品設計階段即嵌入遠程診斷功能模塊;供應鏈管理環節則通過大數據預測市場需求變化,指導柔性生產線調整工藝參數。這種創新模式使新產品開發周期縮短25%,研發成本降低18%。
商業模式的轉變促使企業從單純追求產品銷量轉向提升服務效能。為減少資源消耗,製造商開始設計模塊化可拆卸設備,並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延長產品使用周期。數據顯示,採用共享製造模式的企業平均碳排放降低20%,原材料利用率提高12%。同時智能運維服務幫助客戶優化能源配置,在工業領域實現單位產值能耗年均下降3.5%。
當前我國製造業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首位,但面臨價值鏈攀升壓力與國際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發展服務型製造不僅是破解要素成本上升、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的關鍵路徑,更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選擇。未來需從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稅收抵扣和創新券制度降低轉型成本;加快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實現設備互聯互通覆蓋率90%以上;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機制,使製造業數位化人才占比提升至45%。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釋放服務型製造的乘數效應,為建設製造強國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