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國證監會近日聯合發布《關於嚴格公正執法司法服務保障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制度建設、權益保護、風險防控等維度構建系統性監管框架,為我國資本市場的規範化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法治支撐。該文件通過23項具體措施明確了司法與行政協同治理的方向,標誌著資本市場法治化改革進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服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指導意見》強調以法治思維推進資本市場治理體系現代化,要求各級法院與監管部門強化協作機制,重點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通過完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和常態化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機制,切實提升違法成本,保障市場公平透明。此舉旨在構建"事前預防、事中監管、事後追責"的全鏈條治理體系,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提供穩定預期。
文件將投資者保護置於核心地位,明確提出要通過司法裁判引導市場主體誠信經營,依法嚴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侵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針對中小投資者維權難題,要求優化訴訟服務機制,推廣適用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降低集體訴訟門檻與成本。同時支持行業自律組織完善投資者教育體系,形成"行政監管+司法救濟+社會共治"的立體化保護網絡。
為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著重強化對證券期貨基金經營機構的合規管理要求,推動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通過建立差異化司法規則支持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明確紅籌企業境內發行上市等新型業務的法律適用標準。文件還提出深化跨境監管合作機制,防範系統性風險跨市場傳導,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的資本市場新生態提供制度保障。
在組織實施方面,《指導意見》建立了"政策解讀案例指導數據共享"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要求各級法院與證監會派出機構定期開展聯合培訓和典型案例研討。通過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實現監管處罰與司法裁判標準的統一銜接,形成執法司法合力。同時強調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案件審理效率,確保23項措施落地見效。
文件將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重要任務,要求建立健全重大案件會商機制,對涉及上市公司退市、債券違約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的案件優先處置。通過完善投資者適當性司法審查標準,規範私募基金等新興業態運作,有效遏制市場亂象滋生。特別強調要平衡好依法從嚴監管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推動資本市場創新。
該《指導意見》作為新時代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系統回答了如何通過嚴格公正執法司法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其構建的"保護投資者、規範參與者、協同治理者"三位一體框架,既體現了對市場規律的深刻把握,也彰顯了以制度創新應對複雜挑戰的決心,必將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