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廣州依託其「千年商都」與「海上絲路起點」的歷史底蘊,加速向海圖強的步伐。從全球首艘三文魚養殖工船到全球最大光伏能源+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的相繼交付,這座城市正以創新為引擎,在船舶製造與海洋工程領域書寫著新的篇章。2024年全市船舶製造業工業總產值預計超500億元,彰顯了廣州在建設「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道路上的強勁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船舶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全球首艘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一號」的成功試航,標誌著廣州船舶產業向深遠海資源開發邁出關鍵一步。該船配備智能環境監控與自動化投飼系統,15個養殖艙可實現全年連貫生產,年養殖量達8000噸。通過靈活選擇優質水域進行養殖,「海上漁場」突破傳統漁業空間限制,為穩定供應高端水產品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作為始建於1851年的黃埔文沖,憑藉在支線箱船、深海科考裝備等領域的技術積累,持續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向智能化、專業化升級。
全球最大光伏能源+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遠海口」輪的交付,展現了廣州在綠色航運領域的領先實力。該船一次可裝載約4000輛新能源車,通過低碳燃料技術實現碳排放降低35%以上。廣船國際僅用三年時間便成為全球汽車運輸船建造冠軍,手持訂單近40艘,其中超大型船舶單次運力突破萬輛級。其半潛船產品占據全球市場50%份額,為海上風電安裝、大型設備運輸提供核心支撐。數據顯示,廣船國際在手訂單80%以上為甲醇雙燃料或LNG雙燃料新型綠色船型,交船期已排至2028年。
廣州船舶產業鏈通過自主研發實現關鍵領域技術躍升。某企業研發的兆瓦級無軸輪緣電力推進器打破國際壟斷,該設備較傳統推進系統節能15%,噪音降低40%,廣泛應用於電動船、豪華遊艇等高端市場。在海洋工程設計領域,某院所主導完成國內首艘全鋁合金海洋指揮船、抗17級颱風的系泊安置工程等創新項目,攻克深海裝備定置難題。這些突破不僅解決了船舶電力系統、深遠海錨泊技術等「卡脖子」問題,更推動廣州船舶配套產業本地化率提升至85%。
根據國務院批覆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到2035年廣州將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的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當前龍穴島造船基地已形成年產能超550萬載重噸的規模,單船建造能力突破30萬噸級。通過「一帶三區」空間布局,廣州正加速整合中科院能源所、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等科研資源,構建從海洋裝備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鏈條。2024年全市船舶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3.2%,頭部企業訂單排期至2030年,為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破萬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從千年商港到現代海洋創新之都,廣州正以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為核心引擎,在綠色航運、深遠海開發、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持續突破。通過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產業鏈布局、深化政產學研協同,這座城市不僅鞏固了其在全球船舶製造版圖中的領先地位,更向著「人海和諧共生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標闊步前行。在2035年建成世界知名海洋創新之都的藍圖下,廣州將繼續以開放姿態擁抱藍色經濟浪潮,為全球海洋事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