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動力電池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140萬輛,大量動力電池即將面臨「退役」,預計2025年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到82萬噸,而自2028年起,退役量將超過400萬噸,廢舊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產值有望突破2800億元。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安全、高效地回收利用動力電池,已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將從動力電池回收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策略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為相關從業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參考。
自2016年起,我國乘用車製造商需為電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如今,質保期臨近尾聲,越來越多車主面臨動力電池「退役」後的處理難題。與此同時,多地公交車運營公司也因電池續航能力不足、採購更換成本高、補貼退坡等因素,在動力電池回收問題上陷入困境。據《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數據,2024年我國動力電池和其他電池累計銷量為1039.5GWh,累計同比增長42.4%,全國動力電池產能已突破1800GWh。通過補貼政策引導老舊電池更換,可有效消化過剩產能,優化資源配置。然而,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規範化回收率不足25%,回收渠道不暢等問題依然存在,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動力電池市場前景分析提到動力電池中蘊含豐富的鋰、鈷、鎳等金屬資源,其回收利用不僅有助於緩解上遊資源的擴產壓力,降低對關鍵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還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退役」電池回收涉及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因其含有多種金屬和化學物質,若操作不規範或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其中的重金屬、有害物質還會對土壤、水源、空氣等造成環境污染。為規範回收市場,2018年至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後公示5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白名單」,篩選出具備回收處置資質和能力的企業,入選企業有156家,但其中同時具備梯次利用和再生回收雙資質的企業僅有12家。與此同時,一些「黑作坊」「小作坊」因成本低、環保能力欠缺,反而獲得了更高收益,與正規電池回收企業形成了鮮明對比。近年來,隨著鋰電池閉環回收機制的逐步落實,以及數位化溯源技術的不斷進步,企業陸續給動力電池裝上了「數字身份證」,通過二維碼等數據載體,實現生產、銷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有效規範管理整個電池回收鏈條,對非法回收拆解電池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鋰電池規範化回收正在步入正軌。
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即將進入規模化「退役」階段,全面提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至關重要。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電池回收這片藍海吸引了大量企業入局。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17.2萬家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其中超六成於3年內成立。涉及電池回收業務的企業主要分為電池生產企業、車企以及材料企業這三種類型。各行業龍頭企業在電池回收方面的布局已趨於完善,如寧德時代通過「電池—生產—回收—材料再生」閉環布局,與車企合作建立回收網絡,在電池回收等產業鏈關鍵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優勢;比亞迪在全國布局40多個動力電池回收網點,構建了「拆解—回收—再生」的全鏈條能力;格林美專注於濕法冶金和再生材料提取,鎳鈷回收率超98%,每年再生利用產能超過5000噸。2024年是我國首批新能源汽車電池脫保的關鍵節點,政策密集出台,不僅展示出我國對電池回收產業的重視,還促進了行業規範化發展、法治化建設,推動整個電池回收行業進入新階段。其中,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12月修訂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提出,企業應建立產品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的質量保障機制,增加再生利用產品強制性標準要求,進一步提升綜合利用產品質量。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提出,應強化全鏈條管理,著力打通堵點卡點,構建規範、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未來,要打造全鏈條閉環運作體系,建立健全回收利用機制,更好地激活市場;同時要繼續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電池回收利用全過程監管,以法治化手段規範回收行業,助推行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總結
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市場將迎來大規模「退役潮」,這既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也對回收利用提出了嚴峻挑戰。當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雖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問題,如規範化回收率低、回收渠道不暢、「白名單」與「黑作坊」並存等。為應對這些挑戰,需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完善政策法規,強化全過程監管,打造全產業鏈閉環回收體系,推動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助力我國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