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乳酸菌奶生產大國,我國擁有600多家規模以上的乳酸菌奶企業,其市場銷售額以年均超過20%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截止2018年行業利潤總額達225億元,同比增長25.63%,以下是乳酸菌奶行業競爭分析。
我國乳酸菌奶行業起步晚、起點低,但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奶類生產量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幅度迅速增加。目前,我國乳酸菌奶行業正面臨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市場化、法制化、規範化的不破壞生態的生產方式,從源頭抓起,以現代的營銷觀念,迎接新一輪高品質發展周期的到來。
2018年全年數據進入統計範圍的企業有611家,比2016年減少16家。乳酸菌奶行業分析指出,2016年末,我國規模以上乳酸菌奶加工企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627家,比2008年減少100餘家,銷售額排名前15位的乳酸菌奶加工企業銷售額為1794億元,約占全國銷售總額的53.9%。
從上市公司層面來看,2018年上半年,A股9家上市乳酸菌奶企業中,有8家企業(除了皇氏集團)營收同比增速高於2017年的水平,有7家企業(除了皇氏集團和廣澤股份)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速高於2017年水平,業績環比改善趨勢十分明顯。乳酸菌奶行業競爭分析指出,其中,伊利上半年實現收入334.9億,同比增長11.3%,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22.3%;其中單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9.9%,扣非後淨利潤同比增長28.6%,超出市場預期。光明乳業上半年收入增長6.4%,淨利潤同比增長82.1%,業績強勁復甦。三元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8.4%,單二季度同比增長16.4%,同樣呈現加速趨勢。
乳酸菌奶工業是重要的民生工業,乳酸菌奶加工屬於牧產品加工行業,系國家鼓勵類產業。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乳製品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營養品食用。因此,乳酸菌奶行業的總收入也不斷增加,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得到提高。
目前,我國乳酸菌奶市場,形形色色的乳酸飲料、酸乳飲料、酸酸乳以及果乳飲品,讓消費者眼花繚亂、難辯真偽。現在,國內只有少數有技術、科研和資本實力的才能夠大規模生產,在中國乳酸奶飲料行業的龍頭的帶領下,乳業巨頭不甘示弱,加大力度研髮乳酸菌產品,但相形之下,許多小生產廠家都不成規模,其生產的產品大多也達不到「乳酸菌」產品的標準,更有甚者為了謀取暴利與消費者玩起「有菌」和「無菌」文字遊戲,誤導消費者。
北京「京爽」飲料生產廠總經理表示:「中國乳酸菌奶市場空間巨大,但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市場上,各種標稱含有乳酸菌、活性菌、益生菌的飲品琳琅滿目,然而,繁多的菌種名目讓商家和消費者都一頭霧水,不知所選。」乳酸菌奶行業競爭分析認為,正是由於國家標準中一些關鍵性的指標較低,令生產乳酸菌的企業良莠不齊,菌種概念模糊,造成了目前國內乳酸菌奶市場乳酸飲料、酸乳飲料、酸酸乳以及果乳飲品混雜,各類乳酸菌飲料沒能嚴格區分的混亂現象。要規範市場,就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行業標準,沒有標準的支撐,乳酸菌奶行業的混亂現象是不可能有大的改善的。
廣西東革阿里飲料有限公司劉小姐表示:「乳酸菌奶產品的發展要規範,就要加大科研力度,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在功能宣傳上要講求科學、實事求是。作為乳酸菌奶的消費者,要努力提高對乳酸菌奶產品的基本認識,要堅決抵制虛假炒作、魚目混珠等不良風氣。只有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一同努力才能保障乳酸菌奶產品健康持續發展下去。」
總的來說,我國乳酸菌奶消費水平與世界消費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與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即便同飲食、生活習慣與中國類似的日本、韓國相比,以及同與中國國情相似,人口基數同樣龐大的印度相比,我國的人均乳酸菌奶占有量也處於偏低水平。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國乳酸菌奶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以上便是乳酸菌奶行業競爭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