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保險 內容詳情
2017年團體保險行業現狀分析
 團體保險 2017-03-21 17:53:44

  團體保險渠道業務是保險市場各大保險公司爭奪的焦點,同時也是基層保險公司的創費盈利點。但是,突飛猛進的報表數據後面,業務合規經營是團險渠道面臨的最大問題。現對2017年團體保險行業現狀分析。從外部監管機構和公司內部審計檢查來看,當前各家保險公司團險渠道在合規經營方面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如何開展更加有效的內部審計稽查工作,防範經營風險,遏制舞弊發生,成為各家保險公司最為關心的問題,特別是面臨分支機構眾多的特點,創新非現場審計手段、延伸遠程監控觸角成為內部審計工作關注的重點及未來發展方向。

  穩固傳統業務

  隨著國家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全面推進,在校大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保範圍,在傳統團險業務占比較高的學生險業務發展大幅萎縮。又如2010年1月1日起實施的旅行社責任保險全國統保政策,對傳統的旅遊意外險市場形成較大的衝擊。再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企業的保險需求已由原來單一保障需求,轉變為集意外、醫療、疾病、養老、理財等保險保障為一體的員工福利保障需求。而目前山西壽險公司的團險業務一般是保險期間在一年以內的短期險,又以團體意外險和團體醫療保險為主要險種,其他險種較少。

  山西團險渠道應在繼續加強政保業務、建工險業務、小額保險、學生險等傳統業務的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積極開拓農村團險市場。2014年山西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685.64萬人,占常住人口3647.96萬人的46.21%。目前山西農村覆蓋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但意外險的市場尚未得到完全開發,保險公司可以村、鄉、縣為單位實行統保,為廣大的農民提供適合他們需求的團險產品。

  二是關注民營企業的團險需求。雖然近兩年山西民企發展不容樂觀,但民企的數量占山西省市場主體的90.87%;民間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到全社會的58.3%;民企的經濟完成增加值和上繳稅金,均占到山西省的一半以上;民企吸納了75%的城市新增勞動力和60%以上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開發了75%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產品。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中很多都是家族公司,很多福利好的企業願意為員工辦理團險,在增加員工福利的同時也可降低企業的風險。保險公司可從該業務中尋找結合點,為這部分人群提供適宜的全方位的團險保障。

  三是開發文化產業方面的需求。山西文化資源豐厚,近年來,山西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催生了一批新興的文化項目,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的增加值連續5年增長率接近20%,大幅趕超煤炭等傳統產業的增速,文化產業已成為山西經濟增長的新支撐和重要力量。保險公司應抓住山西經濟轉型的機遇,大力拓展文化產業的保險需求,為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員提供團險的支持,為山西經濟的轉型保駕護航。

  四是積極探索網際網路行業以及相關行業團體保險的需求。2014年,山西省備案的網際網路站達到43838個,其中接入地在山西的網站有4437個。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物流業的興起,保險公司可逐步開發網際網路行業從業人員以及相關物流公司從業人員的團險需求。

  五是逐步拓展健身行業的團險市場。近年來,人們更看重了對健康生活的追求,隨之應運而生了很多全民參與的健身活動,如馬拉松協會、野外生存俱樂部、騎行俱樂部等,保險公司可依託這些平台為其會員和組織人員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

2017年團體保險行業現狀分析

  加強團險銷售團隊建設

  2016-2021年團體保險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團隊是業務發展的基礎,團隊基礎建設則是銷售團隊發展的基石,銷售團隊基礎建設已成為保險主體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截至2015年10月,山西團險銷售人員僅有2305人,只是山西個險銷售人員136850人的5.09%。由於保險產品以及消費的特殊性,保險保障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風險,需要銷售人員來促進保險的消費。因此,各家公司應加強團險渠道的隊伍建設。

  首先,加強團險直銷渠道的新人招募培養工作,根據市場發展要求,建立專職客戶服務隊伍,向客戶提供統一規範和個性化相結合的售後服務,樹立專業服務的良好形象,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其次,要大力加強團險銷售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對於消費者而言,保險不僅僅是純粹的消費行為,更是一項風險管理計劃、一項投資計劃、一項財務保障計劃。因此,不僅要加強團險銷售人員保險知識的培訓,還要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如經濟學、法律、醫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建立統一規範的教材體系和培訓實施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培訓,不斷提升團險銷售人員的專業素質。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團體保險相關研究報告
團體保險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