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在人工智慧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持續釋放創新動能。近日於深圳舉辦的第四屆行業發展論壇暨交大安泰深圳校友會年會上,《深圳行業發展報告2024》正式發布,系統解析了先進位造、現代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發展脈絡,並聚焦AI技術對產業升級的驅動效應,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參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交通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上海交通大學深圳研究院發布的《深圳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深圳正通過構建技術研發到產業落地的完整鏈條,加速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報告以數據為基礎,對先進位造業的智能化轉型路徑、現代服務業數位化升級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模式等進行深度剖析,並提出未來需強化「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協同機制。例如,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深圳已形成涵蓋晶片設計、算法開發、整車製造的全產業鏈生態,相關企業數量及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前列。
上海交通大學近期推出的「AI十條」改革方案,通過強化跨學科人才培養與科研協同機制,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向各領域滲透。這一戰略在深圳落地過程中,依託深圳研究院的產學研平台優勢,重點突破智能交通、醫療健康等場景的應用瓶頸。例如,在智慧物流領域,通過算法優化與硬體疊代,某頭部企業將配送效率提升40%,直接降低運營成本超2億元/年。
深圳灣園區通過搭建開放式技術服務平台,引入高校科研資源並開放產業應用場景,已形成覆蓋「初創企業成長期企業龍頭企業」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數據顯示,該平台累計服務超500家科技型企業,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32個,帶動區域創新要素流動效率提升30%以上。這種「技術供給—場景驗證—市場轉化」模式,成為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關鍵支撐。
為應對產業升級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學通過開設技術轉移專業碩士項目及行業社群班,培養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跨界人才。深圳研究院還依託「交夥伴·眾創空間」等平台,推動校友創業團隊與本地產業鏈對接,近三年累計促成技術交易額突破15億元,並孵化出多個細分領域獨角獸企業。這種「教育—研發—產業」的閉環設計,正重塑大灣區創新生態的競爭格局。
論壇期間揭牌的「園區產業賦能中心」與「主動健康戰略與發展研究院(深圳中心)」,標誌著產學研合作進入新階段。通過強化上海與深圳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協同創新,兩地將共同探索跨區域技術共享機制,並推動更多原創性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預計到202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突破45%,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提供「灣區樣本」。
此次論壇不僅展現了深圳在AI賦能產業升級中的先行優勢,更揭示了未來發展的核心邏輯:通過深化跨區域協同創新、完善全鏈條孵化體系以及構建複合型人才矩陣,大灣區將持續釋放科技與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在全球競爭中搶占智能經濟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