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開篇綜述)在西北廣袤的土地上,一家食品加工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從傳統工藝到自動化生產,從設備進口依賴到核心技術自主化,電氣工程師團隊以工匠精神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新時代勞動者的使命擔當。其中,一位紮根生產線三十年的技術骨幹,憑藉卓越貢獻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其經歷正是中國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1986年,初入行業的青年技術人員以車間為課堂,白天跟隨師傅實操設備調試,夜晚潛心研讀《機械原理》等專業書籍。通過持續學習與實踐積累,他僅用六年時間便掌握了板框過濾自動控制技術的核心參數,並將28組複雜數據轉化為便於記憶的順口溜,成功提升30%生產效率。1996年系統進修PLC編程後,其技術能力實現質的飛躍,逐步成長為精通自動化控制與設備改造的技術專家。
面對甜菊糖生產線酸鹼配比頻繁失誤的行業痛點,該工程師主導研發模糊控制系統,將誤差率精準控制在0.5%以內,產品合格率達99.6%,直接推動企業核心產品競爭力提升。2018年設備核心配件遭遇斷供危機時,他帶領團隊攻克32項國產化改造技術難關,不僅打破國外壟斷,更節省外匯支出達300萬美元。這種"愛折騰"的創新精神,在義大利進口設備本土化改造中同樣得到體現——面對無中文資料的技術壁壘,團隊連續奮戰72小時完成圖紙翻譯與參數校準,保障項目如期投產。
從檢測發現編碼器干擾到編寫濾波程序重啟核心設備,從修正12處外方設計缺陷到實現單噸能耗降低18%,這位技術骨幹用實證打破"必須更換進口主板"的斷言,在多個關鍵項目中展現硬核實力。其主導完成的58項技術改造和12項專利申請,不僅為企業創造顯著經濟效益,更形成可複製的技術方案推動行業進步。
在個人取得成就的同時,該工程師積極構建技術創新生態。通過"比技術、賽創新"的濃厚氛圍營造,引導車間員工提出300餘項合理化建議並落地實施。這種傳幫帶效應使企業形成持續的技術疊代能力,在番茄醬加工、甜菊糖生產等食品領域打造出助力鄉村振興的"甜蜜產業"。
(總結)從設備調試到技術革新,從單兵作戰到團隊突破,這位勞模用三十年堅守勾勒出中國食品行業技術工人的成長軌跡。其經歷印證了技術創新對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作用,在自動化控制、國產化替代、能耗優化等領域樹立的標杆,正激勵著更多產業工人以工匠精神投身高質量發展浪潮。當生產線上的每個參數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榮譽背後的數據支撐,更是一個行業在技術自主創新道路上邁出的關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