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監測數據顯示,5月12日至18日期間,我國貨運物流體系延續恢復態勢,鐵路運輸、公路通行、港口作業及郵政快遞等關鍵領域呈現結構性增長。在物流保通保暢機制持續優化下,各運輸方式通過協同聯動有效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交通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國家鐵路完成貨物運輸7681萬噸,環比小幅下降0.2%。這一數據表明,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鐵路部門通過動態調整運力配置,既確保重點物資運輸效率,也避免了資源過度消耗。其穩定運行特徵凸顯了鐵路作為大宗商品運輸主力的可靠地位。
全國高速公路貨車通行量達5590.2萬輛次,較前一周增長8.02%。這一增幅反映出生產生活物資流通需求持續回暖,尤其在電商促銷季與基建加速推進的疊加效應下,幹線物流網絡展現出較強適應性。
監測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6397萬噸,貨櫃吞吐量突破633.4萬標箱,分別環比增長0.5%和2.14%。數據表明沿海樞紐港在保障外貿進出口與內貿中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貨櫃業務的增長印證了製造業復甦帶來的運輸需求。
民航系統保障貨運航班4798班次,其中國際航班3196班,國內航班1602班。儘管總班次環比下降2.07%,但國際航線仍保持超六成的運力投入規模,顯示航空物流在服務跨境電商和高附加值產品運輸中的不可替代性。
郵政快遞攬收量與投遞量分別達到40.67億件和39.62億件,環比增幅分別為5.06%和4.46%。城鄉配送網絡的高效運轉不僅支撐了消費市場活躍度,也體現了物流企業通過智能化分揀、末端共享等創新手段提升服務效能。
綜合來看,我國貨運物流系統在多重壓力下展現出較強韌性,各運輸方式既保持合理運力儲備又精準匹配市場需求。鐵路與公路形成互補,港口樞紐強化區域輻射,航空與郵政網絡延伸服務觸角,共同構建起多層次的流通體系。這種結構性優化不僅保障了當前經濟運行秩序,更為後續發展積蓄動能,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