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化轉型,甲醇作為綠色燃料與工業原料的戰略地位持續提升。在航運業脫碳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中國甲醇產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應用重塑國際競爭力。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的突破性進展,不僅為我國低碳甲醇產業鏈提供了標杆案例,更印證了2025年全球甲醇市場向可持續方向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甲醇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上海市聯合申能集團等四家市屬國企打造的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已完成ISCC EU與PLUS雙認證流程,標誌著我國首個城市級廢棄物製備甲醇項目獲得國際通行資質。該項目以濕垃圾和畜禽糞污發酵產生的生物天然氣為原料,結合上海化工區風電綠電,通過質量平衡法生產低碳甲醇,年減排量較傳統工藝提升80%。其規模化應用將直接服務上海港船舶燃料需求,助力我國航運業提前實現2030碳達峰目標。
國內甲醇產業正加速從化石原料向生物基轉型。上海項目採用的"濕垃圾-沼氣-甲醇"鏈條,年處理能力達行業領先水平,單體規模位居全球首位。通過整合城市固廢與可再生能源,該模式驗證了生物質甲醇在資源循環經濟中的核心作用。重點企業紛紛布局類似路徑:某東部沿海省份正規劃利用秸稈製備生物甲醇項目,西北地區則依託風電基地推進煤化工綠氫耦合制甲醇工程。
取得ISCC EU與PLUS雙重認證後,上海產綠色甲醇可直接進入歐盟碳市場交易體系,並規避國際貿易中的合規風險。據行業測算,2025年全球航運業對低碳甲醇需求將突破80萬噸/年,而我國現有項目儲備產能已達360萬噸/年。隨著國際海事組織(IMO)碳強度規則趨嚴,重點港口的加注能力將成為企業爭奪市場份額的核心競爭力。上海港計劃於2025年底前完成項目投產,並在2026年前實現首單本土甲醇加注作業,其經驗將為青島、寧波等港口提供複製範本。
我國已將綠色甲醇納入《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對採用廢棄物原料的項目給予稅收抵扣和綠證交易優先權。在技術創新層面,上海項目通過耦合風電制氫降低生產能耗15%,並開發出適合港口場景的模塊化加注設備。這些突破為行業標準制定提供了實證數據,預計2026年我國將發布首個《生物基甲醇生產認證規範》。重點企業正加快技術疊代步伐:某化工集團研發的新型催化劑可使碳捕集效率提升至75%,另一能源巨頭則在探索甲醇-氫能聯產系統。
來看,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的里程碑意義在於打通了從廢棄物資源化到國際認證的全產業鏈條,為我國搶占全球低碳甲醇市場制高點提供了關鍵支點。隨著認證體系完善和重點企業規模化布局加速,2025年將成為甲醇產業轉型的關鍵節點——傳統能源巨頭與新興環保企業的深度合作模式正在形成,而以碳足跡管理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規則重構,則將重塑未來十年的全球甲醇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