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開篇分析顯示,2025年以來中國創新藥企國際化進程加速,跨境許可交易規模顯著提升。數據顯示,僅前兩月國內企業達成16項商務拓展(BD)合作,交易領域從腫瘤擴展至自免等新興方向。隨著跨國藥企加速布局中國管線,創新藥企正通過技術授權實現資金回籠與全球市場滲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創新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恆瑞醫藥近期宣布將脂蛋白(a)口服小分子項目HRS5346的全球開發權授予默沙東,標誌著中國創新藥企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提升。2025年開年前兩個月,國內創新藥BD交易數量已達16項,交易金額反超同期一二級市場融資額近8.5倍。此類合作不僅為藥企提供研發資金支持,更通過跨國資源整合加速藥物商業化進程。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31%的跨國藥企引進候選分子來自中國創新藥企。例如和鉑醫藥與阿斯利康達成的合作協議中,企業憑藉臨床前項目獲得1.75億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4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凸顯了創新藥資產在國際市場的高估值潛力。
風險投資(VC)與私募股權投資(PE)機構正成為推動創新藥跨境交易的重要力量。這些機構不僅為早期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更通過全球資源網絡幫助被投企業對接海外需求。例如某頭部機構協助4家被投企業獲得國際藥企關注,促成潛在超15億美元的授權交易。
業內觀察人士指出,當前創新藥BD合作已超越單純技術轉讓範疇:投資方通過參與管線篩選、臨床設計及國際合作談判,深度介入企業發展戰略。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創新藥許可交易總金額首次超過IPO融資規模,反映資本對BD路徑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
當前交易市場呈現兩大買家群體特徵:一是面臨專利懸崖壓力的跨國藥企(如強生、諾華等),其現金儲備超過百億美元的企業通過收購管線補充產品線;二是加速國際化布局的中國頭部藥企,藉助BD合作快速切入全球競爭賽道。
值得關注的是,海外基金正加大對創新藥早期資產的關注。數據顯示,部分機構開始聚焦Firstinclass靶點及差異化治療模式,在熱門領域外挖掘高潛力項目。儘管交易成功率約6%(與IPO比例相近),但具備臨床數據支撐或顯著機制優勢的管線更易獲得高額報價。
對企業而言,跨境授權不僅帶來即時資金流入——如和鉑醫藥2024年通過交易實現盈利,並積累2.2億元現金儲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分擔研發風險,藉助跨國企業臨床試驗能力提升藥物成功率。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等複雜適應症領域,與國際藥企聯合開發成為加速全球上市的關鍵路徑。
總結:創新藥全球化進程中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當前中國創新藥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轉變:跨境BD交易規模持續擴大、資本參與深度顯著增強、國際合作模式日益多樣化。儘管僅有少數項目能實現大額交易,但其對行業估值重塑作用不可忽視——部分管線合同金額可達企業現有市值數十倍。隨著更多Firstinclass資產湧現及海外基金入場,創新藥企將通過技術輸出與資本賦能,在全球醫藥產業格局中占據更重要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