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醫藥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藥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儘管資本寒冬持續考驗著行業的生存能力,但通過licenseout交易、研發實力提升以及政策引導,國內企業逐步探索出破局路徑。與此同時,同質化內卷帶來的深層矛盾也亟待解決,這將成為決定行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創新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醫藥licenseout交易呈現爆發式增長,全年完成94筆交易,總金額達51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6%。其中首付款總額41億美元,同比增長16%,接近同期一級市場融資規模。這一趨勢表明,海外授權已成為Biotech企業補充現金流、驗證研發價值的核心渠道。以PD1/VEGF雙抗依沃西為例,在肺癌三期臨床試驗中頭對頭擊敗默沙東K藥後,其交易直接帶動合作方股價飆升,並引發後續多筆併購交易,印證了中國創新藥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提升。
經過十年發展,中國創新藥正加速向"bestinclass"目標邁進。百濟神州BTK抑制劑澤布替尼憑藉頭對頭試驗中超越伊布替尼的表現,在2024年實現全球銷售額26億美元(其中73%來自美國市場),成為首個突破十億美金的國產創新藥。這種通過直接對比國際標杆藥物確立優勢的研發策略,既源於CDE 2021年臨床指導原則的推動,也是企業主動應對海外監管標準的結果。當前已有更多新藥選擇與同類最佳療法進行頭對頭試驗,標誌著中國研發能力已從簡單跟隨轉向科學前沿探索。
儘管licenseout交易表現亮眼,但行業深層問題不容忽視。當前國內創新藥管線同質化嚴重,在研產品數量雖居全球首位,但超過30%集中在PD1/PDL1等少數靶點領域。這種無序競爭導致臨床資源過度消耗,單個適應症的註冊性試驗平均參與企業數較五年前增加2.4倍。某頭部投資機構測算顯示,當前中國創新藥BD交易首付款僅為全球TOP10案例的1/51/6,反映出稀缺性資產匱乏與議價能力不足的矛盾。這種結構性問題若不解決,將制約行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關鍵轉型。
總結來看,中國創新藥產業正站在歷史性轉折點上:一方面通過licenseout交易和差異化研發驗證了自身價值;另一方面仍需克服內卷困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隨著港股醫藥板塊年初至今的顯著反彈,市場對行業復甦的預期增強,但要真正走出寒冬,還需政策引導企業形成"創新者優先獲利"的良性生態,並持續完善支付環境與資本退出機制。這場關於生存與進化的博弈,將決定中國能否在全球生物醫藥版圖中占據應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