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心數據速覽: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達548GWh,寧德時代市占率45.1%,比亞迪自供外銷量占比24.7%;新能源車新車平均降價9.2%,行業利潤同比下降8%至4623億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
在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下,降價已成為車企爭奪市場的核心策略。乘聯會數據顯示,僅2024年就有227款新車啟動降價促銷。其中,新能源車型平均降價力度達1.8萬元(降幅9.2%),燃油車則為1.3萬元(降幅6.8%)。價格戰直接導致行業利潤收窄——2024年汽車行業總利潤同比下滑8%,利潤率僅為4.3%,顯著低於下游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這一趨勢反映出新能源車市場已進入以價換量的深度競爭階段,企業需在技術、成本與用戶體驗間尋求新平衡。
作為整車中占比超40%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的成本控制直接決定企業的盈利空間。為應對價格戰壓力,頭部車企正通過深化與電池供應商的合作降低生產成本。例如,寧德時代近期接連與大眾、福特等國際品牌簽訂協議,共同開發高性價比的下一代電池技術。此類合作不僅旨在優化電池性能,更聚焦於通過聯合研發實現規模化降本。數據顯示,在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中,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占據近70%份額,凸顯頭部企業對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車企與電池企業的合作已從單一供應關係轉向技術共創模式。除大眾、福特外,包括上汽在內的多家主流車企均選擇與寧德時代在電池研發、換電網絡及海外市場拓展等領域展開深度綁定。這種戰略合作不僅提升供應鏈穩定性,還通過定製化開發適配車型的電池方案,增強產品差異化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車企開始嘗試自建電池產能(如比亞迪),但行業觀察指出,除非年產量超50萬輛或電池規模達15GWh以上,否則自產成本優勢難以實現。
儘管動力電池整體供給呈現過剩態勢,優質產能仍供不應求。車企傾向於與頭部電池企業合作以保障供應安全,並減少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高性價比車型的需求持續增長,在2024年經歷爆發式增長後,新能源車市場競爭進一步向技術、成本與品牌綜合實力傾斜。
總結:在價格戰與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下,新能源車行業正加速重構競爭格局。通過深化產業鏈協同、聚焦電池技術突破及優化成本結構,頭部企業有望鞏固市場地位;而中小玩家則需在細分領域尋求差異化路徑。未來,供應鏈穩定性與規模化降本能力將成為決定車企能否持續盈利的核心要素,同時推動整個產業向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