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的訂單量一度迎來暴增。從訂單量來看,據每日優鮮方面透露,疫情期間,每日優鮮實現了同比4倍左右的交易額,客單價達到120元,返工前的峰值達到150元。美團買菜則對記者透露,疫情期間,北京地區的日銷售量最高為春節前的兩到三倍。叮咚買菜則告訴記者,疫情暴發期間,一位上海用戶甚至一次性買了76件商品,其中包括6袋米、2桶食用油、3箱牛奶,還有各種蔬菜、零食、水果等。
從用戶量來看,2020年1月22日至2月6日的兩周內,主流生鮮平台每天的新增用戶規模都在1萬以上,其中盒馬、京東到家和叮咚買菜在2月6日當天的新增用戶均超過了4萬。
生鮮電商迎來流量紅利,2020年一季度活躍用戶相較同期增加65.7%,日均活躍人數、人均單日啟動次數、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等維度數據都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2020年一季度生鮮電商行業日均活躍人數為658.1萬,較去年同期增長104.8%。
這次疫情給生鮮行業帶來了一些機會。具體來看,一是需求量的增加,而這意味著企業現金流的增加;二是用戶習慣的養成。在春播看來,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便很難改變。訂單量相比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所下降,但對比去年還是有所增長的。
疫情的出現對生鮮電商而言會起到積極作用,但作用的大小還不好說。疫情期間,從整個電商消費用戶的體量來看,生鮮電商們訂單量的暴增未必意味著用戶量的暴增。疫情出現後,選擇生鮮電商的群體本來就是生鮮電商的存量或者潛在消費群體。由於網購門檻以及消費習慣的限制,生鮮電商用戶的實際增量仍然有限。疫情帶來的增量甚至有可能透支部分平台今後一段時間的增長空間。
疫情終將被戰勝,生鮮電商行業在經歷短暫的繁榮之後,能否解決致命問題,是行業未來的關鍵所在。雖然疫情給行業帶來利好,但生鮮電商作為一個發展已久的行業,其中存在不少的問題。
根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台收到用戶維權案例整理髮現,生鮮電商行業亂象叢生,問題商品充斥,消費糾紛不斷,消費維權困難,亟待規範整治。其中主要有商品品質不過關,食品安全難保障;商家久未發貨,物流時效低;虛假促銷「誘導」消費;下單容易取消難以及平台售後服務差等問題。
在行業口碑方面,生鮮電商網絡口碑值為49.1,口碑偏負面。疫情期間生鮮電商迎來風口,但其商業模式十分「燒錢」,加上產品同質化、同行之間通過「價格戰」進行競爭,企業資金鍊依賴強度加大。如何優化供應鏈管理、減輕運營成本、提高造血能力,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生鮮的本質是零售,遵循零售業全鏈條規律,有效的物資儲備、人員保障、全鏈路打通、更多線上入口及場景等模式創新是為發展之道。同時,健康意識深入人心,會拉動健康食材需求的增長,短期保鮮、冰凍冷鮮、長期優鮮等品類未來會有很大增長空間。
日趨集中的生鮮電商平台,想要持續贏得用戶、不斷發展壯大,需要大規模擴充品類、拓展渠道、升級全產業鏈條及供應能力,變成一個能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全場景全品類的服務平台。
長遠來看,疫情並不是生鮮電商發展的強心針。在人們生活逐漸回歸原有軌道的當下,生鮮電商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找准自己的差異化道路,才能真正抓住這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實現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