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近日完成重要補給節點——通過海關監管成功裝載首批以"郵輪直供物資"形式出口的藥品。這批總重147.76千克、價值5.94萬元的國內採購藥品,標誌著中國在國際郵輪靠港補給領域取得制度性突破。隨著國際郵輪產業加速復甦,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更成為推動本土醫藥產品"出海"的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郵輪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此前我國國際郵輪補給長期存在藥品依賴境外採購的短板,導致成本高昂且時效不足。2023年4月國務院出台《國際郵輪靠港補給規定》,同步海關總署推出10項支持措施,明確將船用藥品、醫療器械等納入"直供物資"監管範疇。新政突破性地解決了國內藥品無法直接供應國際郵輪的制度障礙,為本土醫藥企業開闢了新的國際市場通道。
在此次補給實踐中,海關採用"前置指導+全程跟蹤"模式,對阿司匹林、川貝枇杷膏等常用藥進行運輸監管和合規查驗。這種定製化通關方案有效壓縮了30%以上的時間成本,同時直供模式疊加出口退稅政策,使郵輪運營方單次補給綜合成本降低約15%20%。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寶山海關已累計監管直供物資申報額達1400萬元,涵蓋藥品、預包裝食品等多類商品。
新政不僅惠及醫藥產業,更推動形成"郵輪+本土製造"協同效應。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作為區域樞紐,一季度接待國際郵輪152艘次,較疫情前增長42.1%。隨著化妝品、特色食品等直供渠道的全面打通,預計未來三年我國郵輪物資出口規模將突破億元量級。這種供應鏈本土化建設,既保障了國際航線運營安全,也為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提供了新應用場景。
此次藥品直供的成功實踐,標誌著中國在國際郵輪產業鏈中的話語權顯著提升。通過制度創新與監管協同,不僅解決了行業痛點,更構建起醫藥產品出口的新場景。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配套設施完善,未來將有更多"中國製造"通過郵輪渠道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航運服務領域展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