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能源革命的深入推進,廣東省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持續探索市場化路徑。作為全國首個啟動新能源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省份之一,廣東通過機制創新推動新能源發電主體深度參與市場競爭,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重要實踐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近日,廣東汕頭、韶關地區9家110千伏新能源電站在電力現貨市場完成首次交易,成為省內首批接入該電壓等級的新能源市場主體。這些電站總併網容量達46.2萬千瓦,標誌著廣東在推動新能源發電全面參與市場化交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直接參與日前、日內及實時電價競爭,這批電站將獲得更靈活的價格信號引導和資源調配能力。
以汕頭鮀蓮88兆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為例,該項目總投資4.7億元,占地面積1600畝,年發電量預計達1.2億度。其投產後相當於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約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約11萬噸。此類"光伏+漁業"模式的規模化應用,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時,為新能源電站參與市場交易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經濟範式。
截至2025年4月,廣東全省統調風電和集中式光伏裝機容量突破6000萬千瓦大關。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深化建設,新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占比逐年提升。電力現貨市場通過市場化價格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既保障系統安全運行,又促進清潔能源高效消納。數據顯示,自2024年1月起,省內所有220千伏及以上新能源場站已全部納入現貨交易體系。
電力現貨市場通過形成體現時空價值的市場價格信號,有效引導發電側與用戶側資源雙向響應。該機制不僅促進新能源電站主動參與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還推動火電等傳統電源加快靈活性改造。廣東電網相關負責人指出,110千伏電壓等級電站入市填補了市場交易層級空白,使全省85%以上的新能源裝機納入市場化運營範疇。
結語
從試點探索到全面鋪開,廣東通過構建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在新能源消納與系統安全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隨著更多中小規模新能源電站接入現貨市場,這種以價格信號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創新,正為全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提供鮮活實踐樣本,也為實現"雙碳"目標註入強勁市場動能。